暑假來了,畢業季。
六年級的孩子忙着準備升中,這是他們人生中,頭一次大規模的離別吧?學校的圖書館領袖生當中,有應屆畢業的同學,他們是小隊長,11、12歲的年紀,總愛表現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有的平日沉默寡言;有的具領導才能、指揮若定,處處展現學長的風範。臨別依依,他們在課間休息時,有事沒事都來圖書館「打醬油」。我享受這樣的時光,一邊教導他們盤點和排架,一邊聊天。
閒聊間,我問到孩子們在小學六年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學習經歷。大夥兒侃侃而談:畢業宿營、領袖生訓練日、各類校外參訪、踏台板才藝大匯演,還有,那次「看書的交流團」……說時,孩子們眼中閃出明亮喜悅的光輝,我知道,這些一定是非常難忘的片段。我卻偏偏想逗他們說:怎麼都是課堂以外的啊?哦,不是嗎?當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課堂外,甚至是校園外的學習,往往是最刺激的「出走」經驗。學校旅行前夕睡不著覺,畢業宿營晚上不願睡覺,相信是不同年代人小學時代的共同回憶。
「出走」去看書?
兼容並蓄、天空海闊是閱讀教育的迷人之處;讓孩子拓闊眼界、打開胸懷,是閱讀教育的意義所在。可以的話,我們何不把握這種特殊學習經歷的優勢,帶小朋友離開自己的城市,「出走」去看書,為孩子量身訂製一節「最難忘的圖書課」?
我在所服務的學校共辦過三屆閱讀文化交流團,地點在台灣。規劃閱讀為題的遊學交流,地點有時不一定是關鍵,因為閱讀無處不在。當初我們考慮以台北做起點,原因是地理距離比較接近,我們希望旅費是大部分同學都能負擔的。另外,台灣是華文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重鎮,學校圖書館的中文館藏,不少來自台灣,帶孩子到當地交流觀摩、拜會作家和編輯,呼應同學們平日在校的閱讀習慣。香港和台灣兩地的孩子,生活文化同中有異,看相同的書,他們可有不同的視角?還是有相同的感動?我們為孩子創設跨地域交流的平台,期望他們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討論到文本本身,同學也許會好奇,平常看到的書是怎麼從作者的一個意念,最後變成來到我們手上的一本圖書?在旅途上,孩子可以輕易地找到答案,甚至引發追尋更多的動機。
旅行是一節大課?
作為閱讀教育的推動人員,我把整個旅程視為一節大課來做設計,故此,學習的模式雖然比正規課堂來得自由,但是學習的目標和重點、延伸活動的規劃也應該是必備的。
主題方面,就當地的特色作行程的設計和調整。以台北的行程為例,我們曾經將出故宮主題相關導讀活動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參觀活動,規劃在同一天的上下午進行;將科普閱讀活動和台北科教館的參訪,定在同天進行;把藝術工作室的參訪和手抄紙、手工書等小課堂互相搭配,旨在讓學生在特定的主題內,能較有系統地學習。延伸活動方面,學校圖書館作為學習延伸的場域,我們為參與交流的同學舉辦成果展覽,鼓勵孩子寫旅遊札記,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並把實驗品和圖書等帶回學校向全校同學展示。
「文青育成班」?文化行 書店遊
很多人認為,去旅行一定不能錯過當地的美食。然而,集市和書店也是不能錯過的。逛集市,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城市柴米油鹽的真實生活,酸甜苦辣的平常日子。逛書店,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氣質,文藝品味和涵養。有時候,哪怕外文不一定讀得懂,只能管中窺豹,看看書籍的封面和書店的格局,也是很有意思的。帶學生逛大型書店,但我們又怎能錯過圖書館和獨立書店?為了讓孩子看到不同於香港的文化風景,我們穿過大街小巷,看到老店在現代化都市裏存活着,悠閒地棲居在寧靜中小巷之中。窄窄的小路,老房子鏽色的窗櫺……我們彷佛走進了時光隧道,一步一步跟着當地的文化足印,一點一點感受體會。
和孩子一起逛書店,孩子是主角,書是道具,書店是場景,整趟小旅行是我們的舞台,也是流動的學習場地,為着讓孩子感受文藝的氣息。我尤其喜歡待在書店的書架前,讓學生無意間發現我的閱讀興趣,意外的交流讓分享的空間無比廣闊,同時,因為有感,我期待對他們的影響能夠更深一點。
畢業生票選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看書的交流團」榜上有名,無疑是讓老師感到欣慰的。至今,我們曾帶着140位同學「出走」,期待每一位參與的孩子,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收穫。暑假來了,爸媽們在親子外遊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帶孩子逛當地的書店和文化地標,親自給孩子上一節你們家獨有的、既知性又溫馨的親子閱讀課。
閱讀小旅行,也許不為什麼,只為了給童年留一段關於書香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