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2019年的第一期以〈中國統治〉(China Rules)為封面故事主題,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大陸躍升為全球科技領先者的巨大潛力,以及可能的挑戰。這本專號值得國內產官學各界菁英仔細閱讀。
專題報導的主調,呼應了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萊夫(L. Ra-fael Reif)於去年8月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評論〈中國的挑戰就是美國的機會〉。
萊夫抨擊特朗普政府嚴格管制與中國在科技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的政策。
他強調「中國不是透過抄襲他人想法、以低成本快速生產來獲利的創新落後者,中國正在積極圖謀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而把美國的大門加上兩道門鎖,只會「將美國禁錮在平庸之中」,若不盡速面對中國的挑戰,不出10年,中國可能成為世上最先進的科技國家。
此專號指出中國在諸多領域正在或即將成為全球創新領先者,包括基因工程、量子計算與通訊、電動車、航太、核能、大數據、人工智慧、監控與辨識、5G通訊、填海造陸等。
中國有兩大競爭優勢
中國有兩大競爭優勢,第一是規模,第二是政府扶植。
規模優勢涵蓋人力、經費與市場三方面。以2016年為比較基期,中國大陸從事研發工作的專業人員高達300萬,已經超過美國的290萬。
而大陸研發人員在每千人就業者中僅佔千分之二,與美國將近千分之九相比,中國的研發隊伍仍有可觀的成長空間。
研發經費方面,2016年美國投入4643億美元,若採用購買力等值來估算,中國已經達到4102億,而且還在快速成長,到2020年將會明顯超越美國。
另外,中國的巨大市場,可以讓順利進入商業化的科技創新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高科技公司可充分享受邊際成本不斷下降的規模效益。
而政府的扶植可形成巨大推進力量。例如,在上海純電動車的牌照稅全免,而內燃機汽車的上牌費用高達1萬4000美元。在2017年中國六個大都會的電動車銷量,就佔全球銷售量的21%。
難怪馬斯克在1月7日參加特斯拉上海廠的破土典禮時興奮不已,因為唯有攻佔中國市場,他的雄心壯志才有可能實現。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