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錢大康:浸大向世界一流學府取經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香港浸會大學一直重視博雅教育,錢大康教授出任校長後希望把定位放得更精準,課程設計更有特色,讓浸大的優勢可以進一步發揮。他希望有機會與世界一流的博雅學院與私立大學結盟合辦課程,創出潮流。每年五花八門的大學評比,浸大佔不到上風,錢大康校長有何對策,可以突圍而出?
專訪錢大康校長系列文章:
香港高等教育優勢在國際化
浸大向世界一流學府取經
大學生應為公義發聲

問:你出任浸大校長後,未來有什麼計劃進一步發揮大學的原有優勢?
答:大學離不開教研工作,研究要靠教授個人努力,教學要靠的是良好的系統及環境。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學生只要選科就行了。但今天課堂裏的學習,最多只有一半,甚至少過一半,反而着重很多課堂以外的學習。這種學習模式一定要由大學做,不能靠學生做,而且所費不菲。開一個班容易,請一位講師,教100人,一星期三小時,但要100個學生在課室以外學習的成本便非常高,而且要安排周詳。因此我上任一個月後,便向校董會申請加開一個職位,在教學研習方面增加一位副校長,一定要將這個元素帶出來,成為所有學生都有的學習經驗。最重要的學習並非由導師去教導他們,不是由導師帶領學生去羅浮宮看畫,而是讓他們朋輩之間互相學習(peer to peer learning),這就需要製造環境,實行起來絕不容易。這個職位除了關注學生事務,更重要是構思策略,如何整合課程,希望能在8至10年達致理想程度。(編者按:這個副校長職位由香港大學原學生事務主任周偉立教授出任)

定位博雅大學 邁向國際化

問:未來有什麼大方向?
答:目前最大的考慮是定位,我覺得浸大以前的定位不太清晰。我剛上任時,有人說這家是綜合型大學,浸大不是博雅大學嗎?我們有這麼多專業學科,好像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對我來說,定位是很重要的,因為我看的不是五年,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們的定位是國際化,在中國有個定位,在亞洲有個定位,在三、四十年後——不論香港高等教育變成怎樣——我希望浸大都有份參與。
錢大康校長:「我們的定位是國際化,在中國有個定位,在亞洲有個定位,在三、四十年後——不論香港高等教育變成怎樣——我希望浸大都有份參與。」

物色一流合作伙伴 發展合辦學位

香港作為亞洲高等教育樞紐是很清晰的,浸大不會變成港大,或者變成科大。浸大的定位是博雅大學,這個方向浸大上下都是贊成的。這個方向不會每一任校長都變一變,因為方向應該是長期的。接下來,若定了這個方向,那有什麼合作伙伴呢?我們便找一些同類大學做學生互換交流、合辦學位(joint degree)或合作研究等,到美國邀請 Swarthmore College 和 Williams College 等一流博雅學院的校長來商談,看看有什麼合作空間,同時向對方學習。他們的學生與教師比例是6比1,我們是15比1,在那些學校上課只需要一張會議桌,一個教授對七個學生,教任何學科都離不開辯論。學生一開始便辯論,由一年級到畢業都一直辯論,完全是 peer to peer learning,但香港難以做到,所以浸大物色一流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也希望與其他大學成為合作伙伴,發展合辦學位(joint degree),我希望能發展本科的合辦學位,學生可以兩年在一家海外大學,另外兩年在香港學習,考取兩個學位。這對學生是有利的,一份學費(比目前高一點),兩種文化體驗,在課程內容上是沒有損失的,而且大學也能共享校友網絡。我相信在將來的二十年內,世界將會有很多這類型的合辦學位。

「我希望能發展本科的合辦學位,學生可以兩年在一家海外大學,另外兩年在香港學習,考取兩個學位。這對學生是有利的,一份學費,兩種文化體驗,在課程內容上是沒有損失的,而且大學也能共享校友網絡。」(香港浸會大學)

引入外國課程 培養學生創意

浸大正在發展兩個合辦學位,先作嘗試,逐漸找出最有利學生的標準。第一,課程大綱要如何配合?第二,教師的文化亦要變。第三,學費又如何計算呢?我覺得這些標準要慢慢建立。目前我想先從小規模開始嘗試,如果成功了就利用這個做模型,慢慢會愈來愈多,讓學生去試。所以合作伙伴相當重要,我也有去其他大學校如史丹福和 MIT,希望能帶一些創意回來。在亞洲,香港和日本的創新都很弱,學生最擅長就是讀書。據吳克儉局長所說,香港的考試成績在世界上除了上海,差不多是第二,在這方面是很強的。
我希望浸大能培養學生的創意,不只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承,而是怎樣使學生發掘自己的創意。在這方面,MIT 有幾個課程做得很好,他們肯來教浸大的教師。我希望建立一個小型的創意發展中心,讓二、三十個學生一起行動,think out of the box,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沒有固定形式。這個課程我們不懂教,我觀察過別人教,覺得很刺激。那些學生很有創意,別人累積了十多年經驗,這對我們是較新鮮的,我希望引入香港。這是香港應該做的。

不以大學排名作指標

問:你如何看待大學排名?
答:如果我跟排名的方向發展的話,做的方法就會很不同,會調整教學比例,請大量的老師,提高論文的發表量,不會投放資助於學生的課外活動上,因為這些在排名是看不到的。如果我把所有資源都放在這個遊戲上,做大量廣告、大量宣傳,相信排名會慢慢提升。但我很反感大學賣廣告,除了商學院。並不是說我們完全不關注排名,但不會投入資源只做這件事。雖然學生、家長和政府都關注大學排名,如果用這個作為大學的主要表現指標就很可惜了,會令我對香港的高等教育前景會感到悲觀,因為每位校長出來演講都只說排名。我希望帶出一個信息,就是思想自由,在教育體系內要包容不同意見。如果政府包容不到,香港不再是我們做學術工作的地方。
「雖然學生、家長和政府都關注大學排名,如果用這個作為大學的主要表現指標就很可惜了,會令我對香港的高等教育前景會感到悲觀,因為每位校長出來演講都只說排名。」

對辦私立大學的看法

問:近年香港的私立大學愈來愈多,辦私立大學是否很困難?
答:困難,所有私立大學辦學都困難。你看見外國成功的私立大學,只是因為她們成功了,例如哈佛和耶魯,那些大學需要很龐大的捐款。有些辦得不成功的,外界看不到。那麼香港有沒有這些捐款人?暫時未有。如果辦私立大學,會是相對職業導向型的大學,那也是社會需要的。香港的私立大學要辦成像哈佛那樣的私立大學,需要很長的時間。
問:浸大有沒有想過朝這個方向發展?
答:我們沒有想過辦私立大學,因為沒有這樣的財力,除非突然出現很大的捐款。唯一可能私立化的只有香港大學,因為她有基礎,但也不容易。不過,如果是較小規模的私立大學,不是以研究為主、專注教學的話,那就便宜很多,恒管及其他大學都有機會。
(專訪錢大康校長 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