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旻憓和張家朗奪得奧運金牌,成為全港寵兒。不過,我同樣欣賞落敗的體操跳馬運動員石偉雄;他沒有被失敗壓倒,反而感到對自己已有交代,繼續輕裝前進,走出豐富的人生路。
我以前也當過體育記者,採訪過奧運、亞運等國際體育盛事,最深刻的感受是:無論成績如何,首先要把運動員視為一個人,而不是獎牌工具;所以,對運動員應該是全人訓練,而不是機械人訓練。
無論輸贏 內在同樣講求人的品質
為什麼我有此感慨?且看江旻憓、張家朗和石偉雄,表面的分別是成功與失敗,但內在的相同則是同樣講求人的品質。他們在接受運動訓練時,也可以得到學問的培育、學養的提升,品學兼優,如今文武雙全;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掌握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明白運動、比賽、目標與人生的關係。這是一種全人訓練,可以駕馭情緒,戰勝困難,逆境求生。所以,港人慶賀江、張二人獲得金牌之餘,也對石偉雄表示欣賞、理解和安慰。
這種全人訓練在內地則較少強調,所以出現一些負面的體育新聞。例如,教練與運動員不時傳出矛盾甚至鬧翻的新聞,結果多數是運動員被壓下去。此外,獎金制度出現後,教練、運動員和團隊成員如何分配?是圈中常見的問題。曾有教練說:運動員奪標主要因為教練領導有方,所以教練應得較多獎金。有人反問:如果運動員落敗了,是否代表教練領導無方,糟蹋人才,是否應該賠償?
內地運動員的壓力實在巨大,還背負國家的期望;尤其是愈有知名度的運動員,壓力就愈大,加諸身上的目光都是許勝不許敗。所以,有運動員贏得金牌後醉酒傷人,還說:「我是世界冠軍,打你又怎樣!」
這次巴黎奧運,中國體操運動員蘇煒德兩次失敗,落場後沒幾個人上前安慰。中國後來以些微分數輸給日本,他不斷道歉,但很多網民不買帳,其壓力可知。
或這些只是個別事件,但引起人們思考:運動員和觀眾都應該接受全人訓練。運動員不是用來擦亮皮鞋的鞋油,也不是鮮艷過後的落地桃花。官員和觀眾不是一錘定音的判官,也不是催魂奪魄的無常。彼此都是人,彼此都要視對方是人。對嗎?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