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重遊曲阜看風水布局

重遊曲阜看風水布局
因工作關係,與孔教團體到中國各地考察孔廟,其中一站是山東曲阜,是孔子教化弟子之地方,在歷代被視為儒家精神文化之中心,今日的地方政府經濟也是以祭起這「孔老二」的招牌為主要收入。
 

七十年代曲阜遊人稀少

 
筆者第一次遊曲阜是在1976年當時是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剛剛復出而還是華國鋒當政之時,中國各地還四處是紅旗路、東風路,大部分建築都在入口處掛着毛澤東與華國鋒的大相。
 
時為夏季,但華北地方,除了莊稼之外,還可以在牆壁上看到那些被蒙上新油的標語痕跡。
 
當時曲阜開放旅遊景點只有三個,第一個當然是孔廟,第二個是孔子墓地孔林,第三個則是歷代孔子後人所居住,在孔廟旁邊的孔府。當日唯一開放給外賓的招待所就是設在孔府的右廂,這右廂之進深與孔府相當,有七進,也就是有七個像四合院的院落。由於當時遊客非常稀少,我等一行幾人佔住了一合院,院的正廳便是我們專用的飯廳。
 
當年是全國一樣,八塊錢人民幣一日包餐,一餐四個人是八小冷碟、五熱葷及一人一大盤三十隻餃子,當年心裏有個念頭:「想我10億(當年是10億)同胞,年年飢饉」,所以就算吃飽了,也把所有的菜飯吃光,不好意思浪費。
 

古代學習風氣帶有道教色彩

 
中國讀書文化是以孔廟或文廟為中心,其中文廟有部分帶有道教色彩,它們會祭祀文昌帝君、魁星等神祇。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則是孔廟為主,傳統的孔廟建築是與京師的文廟、國子監及太學等形成一個系統,有如今日大學、中學與小學一樣,一級一級升讀而進階為士大夫當官。
 
在古代,不論州、縣官方都會設立縣學,州學等官方學校一般都會設在孔廟旁邊,古人稱為學宮。孔廟建築也有一定規格,而這套規格則源於曲阜孔廟。
 
傳統的孔廟外有宮牆圍繞,這與古代豪門大宅一樣,作為一種保安的最佳方法,但古人則專稱此圍牆為「萬仞宮牆」,「仞」是古代一個計算長度的單位。
 
曲阜孔廟與其他地方不同,它在入萬仞官牆後,便到一面牌坊,名為金聲玉振,這是出自孟子讚孔子的一句話:「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者也」,過了金聲玉振牌坊,便是孔廟的前方。
 
這是一個門名為櫺星門,這是進入孔廟正門,櫺星為天上天田星,占星學上主「得土之塵」,為「提拔有才之人心慶得人」之意。
 
進入櫺星門後會過一條小河,在曲阜以外的孔廟這部分會設有一個半月形的水池,直的部分在廟內方向,半月形彎的部分向外,這池為泮池。
 
傳統規定,今日北京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內有一個辟雍的建築,是一座方形四邊敍簷的房子建在一個圓形的水池上,四邊由四條橋連接,
 
辟雍是古代天子講學的地方,《白虎通》:「天子立辟雍,行禮樂,宣德化,辟者象璧,圓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天子之學名辟雍,諸侯之學名頖宮或泮宮,以取圓形辟雍之半。古人稱科舉生員入學為入泮。
 
泮池之上有橋名「狀元橋」,古人以中學之人才可以過此橋。
 
曲阜孔廟之小河稱為壁水河,由於其地位特殊,所以過河後還有弘通門、大中門、同文門、魁文閣等幾個門才到孔廟大殿前的大成門。在一般地方孔廟,過了泮池便是大成門了。入大成門後中間便是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後便是孔子廟主要之建築大成殿。
 

大成殿設計對應中國堪輿學

 
這殿建築在一個高台上,殿前有一片平台,是用來舉辦祭孔儀式的地方,這次參觀時在每日上午十一時入午時後,到有舉辦祭孔儀式,是吸引遊客之節目。祭孔變成旅遊節目,不知孔子有何想法?但有祭孔比無祭孔好,起碼可以養活一批員工及保存這非物質文化的儀軌。
 
大成殿的祭孔儀式漸成旅遊項目。(亞新社圖片)
 
一般人之印象,大成殿是整個孔廟最高的建築,應該是前低後高步步增高至大成殿,但是這組主要為明代修建的建築中,大成門前的魁星閣,是一座經擴建後三層高之大樓,為藏書之閣,魁星是天上白虎七宿之首,占星學上主文章之府,文人之興衰,所以古人稱中狀元為大魁天下,但為什麼大門前有高樓呢?這是因為門前為朱雀之位,堪輿上應為朱雀要昂首,而朱雀位在此應為中星,所謂中星不高官不顯,是孔廟地位的象徵,這點與今日建築美學的普遍觀點有異。
 
孔廟以外,孔府及孔林為曲阜旅遊的重點,除此以外,現在還開放了魯國故城、尼山、顏回廟等多個名勝,但因時間蒼老,未能參觀。
 

「批林」不再 孔林樹木茂盛

 
孔府是孔家後人之居所,因為歷代被封為衍聖公,所以府第象一座北方之衙門,前衙而後居。此衙府之長度為孔廟約一半,但也有七個合院七進之進深。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75代人墓葬之地,風水上也比較有趣。在這孔林前是一個牌坊,然後是一條很長,兩邊種有檜樹及柏樹的神道,走過這條簡單的路,心裏自然會肅然起敬,所以設計空間並不需要宏大空擴才有氣勢。
 
這些古柏及檜樹幹粗大不少已有幾百年歷史,但1976年參觀時不少樹因批林批時而被砍至只有十米左右,有部分更枯死了。這次參觀不少已是在殘樹中長出新苗,但蒼翠柏之中,還夾雜着那些沒有樹葉的粗大殘幹。
 
那是個甚麼的年代連樹木都因政治而被揪鬥,而歲木茂盛樹木也應兆反映了今日社會生活之改善。
 
入孔林前經過一座名萬古長春之牌坊,再入神道盡頭為一座木制牌坊,正中有至聖林三火字,這神道有個風水設計,它是表面直而實有微曲,所以在萬古長春坊是不能一眼看到至聖林牌坊的,這就是古人避免直衝一條槍的毛病。牌坊後面是孔林正門的三間門樓,一路上都有不少歷代所立的碑,碑亭、大門入內是二林門,門內有小河名洙水流過,曲阜古代有河名泗水及洙水,二水在曲阜東北合流而分入城中,孔子講學於洙泗之間,因此後人便以洙泗作為儒家之稱號。
 

昭穆之葬 突顯子孫孝敬長輩之情

 
洙水上有橋,孔墓在橋之北。
 
孔墓前為清代所建三間之擋墓門,門裏是孔子墓通道,通道兩側有四對華表、文豹、角端及翁仲石雕,因為孔子只是素玉,所以只可以有四對象生。
 
通道正面對着享殿,殿後有一條通道往孔子墓,但這條通道與該通道並不是立於同一個方位而是有很微之偏差。這通道不是直對孔子之墓而是在其偏東位置,是在孔子墓與其東孔子兒子孔鯉之間,而孔子墓前偏西是其孫子思之墓。這幾個墓葬,是根據古代北方昭穆葬法而定,所謂昭穆之葬,是以祖父為中心孔子,第二代父親為昭,在祖父葬位左面微前方一般祖墓向南,左為東方,第三代孫子為穆,在右更前之位,一般為偏西方。
 
這種葬法,如果有第四代則又在第二代再左東之前方,第五代在第三代右西之前方。這個方法在多代之後,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合昭穆而又合風水時運之穴位,所以家族中人便會出現個別興衰之象。但這葬法則可使家族中人,不論興衰,都是兄孝弟躬,不會出現反叛家庭、不孝子孫之象。
 
這三個景點,多年未再訪,但景物依舊,只是人多了,入門收費多了及外部環境大變。這些景點,特別是孔林已不是郊外而被城市所包圍。景點最真實是保存了古代一些風水的概念,展示於現代人眼前。但一般現代人去旅遊,未必懂這種差之毫厘的隱藏概念,故本文並非純旅遊介紹,而是作一些回想及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