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下旬,全世界聚焦在兩場大戲——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 Nov 22-26 1943)和德黑蘭會議(Tehran Conference Nov 28- Dec 1 1943)。
四位主角論齒排序依次為英國邱吉爾首相(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965)、美國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蘇聯史太林元帥(Joseph Stalin 1878-1953)和中國蔣介石委員長(Chiang Kai-shek 1887-1975),四人戲份相當,故並列主角,時人稱「四巨頭」。蔣先生最年輕又為唯一軍旅出身,四人中獨顯「青壯」之相。
1937年7月的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國正式對日宣戰,展開為期八年的全面抗戰。而蘇聯與日本於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又稱《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5年。中蘇領袖「相見爭如不見」,四巨頭之會於是分兩場進行。羅邱先在埃及首府與蔣舉行開羅會議,再飛伊朗首都與史太林召開德黑蘭會議。討論二戰下一階段重要議題。
1943年11月18日,當中日常德會戰開打正酣之際,蔣先生偕夫人率領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商震、軍令部第二廳廳長楊宣城、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中央黨部宣傳部長董顯光、侍從室主任林蔚及高級參議杜建時將軍等經印度之阿格拉(Agra)與喀拉蚩(Karachi),於11月21日上午抵達埃及開羅培因機場,旋即入住米納飯店(Mena House)。
按《蔣日記》,蔣先生這幾天行程重點如次:21日傍晚會晤邱吉爾。22日接見邱吉爾、蒙巴頓,就中英合作與建立世界和平機構等問題,交換意見;訪晤羅斯福。23日出席中美英三國領袖會議;應羅斯福邀宴商談與遠東大局有關之政治問題。24日先後與馬歇爾、史迪威、蒙巴頓商討反攻緬甸戰略問題;與夫人同赴邱吉爾邀宴,商談緬甸問題。25日接見邱吉爾、蒙巴頓及艾登,繼商緬甸問題;與夫人同往羅斯福寓所,參加三國領袖及高級幕僚攝影。26日請史迪威暫留開羅,等候英美參謀會議商討反攻緬甸計劃之結果;中美英三方通過「開羅會議公報」。
蔣夫人雍容華貴、英語流利,加以曾於1942年底至1943年初訪美46天,造成旋風效應——為中國戰時外交一大勝利,與羅斯福可説舊識,兩人見面自然高手過招,互動熱絡。她恐翻譯人員有所閃失,就自己伴隨蔣先生出席所有重要場合。有人讚她「母儀開羅」,戲稱仍是「四巨頭」會議。
蔣因此與羅斯福互動甚佳。在蔣心目中羅是一位「陰沉深刻之政治家」,自有一種「不凡風度」(《蔣日記》)。羅則形容蔣為他所見「第一個真正的東方人」,是「一個深沉的東方君主」。加上有夫人折衝,雖然有一個「決不能與羅斯福總統同日而語,『狹隘浮滑自私頑固』八字盡之矣」(《蔣日記》)的邱吉爾,大家倒也相安無事。
幾天下來,機鋒出盡,會議於11月26日如期順利完成。
蔣先生對開羅會議的過程與結果是滿意的。他在「反省錄」中如此說:「東北四省及台灣、澎湖島已經失去50年和12年之領土,而能獲得英美共同聲明歸還我國,而且還承認朝鮮於戰後獨立自由,此何等大事,此何等提案,何等希望,而今竟能發表於三國共同聲明之中,實為古今中外未曾有之外交成功也。」
兩股暗潮,靜而未息
但事實上,兩股暗潮,在波濤洶湧中,靜而未息。
一是關於琉球(包括釣魚台)問題,閲蔣日記,11月25日「七時半應羅總統之宴,直談到深夜11時後辭去,尚未談完約明日再談,要旨是:(一)日本未來國體問題……(二)琉球問題可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也。」惜終未果。
二是香港問題,吾家世交杜建時將軍(後任天津市長)回憶「蔣介石在會議上提出戰後拒絕英國軍艦駛入中國港口,取消英國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收回租借地問題,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持蔣介石的意見。話音未落,邱吉爾即大聲疾呼:『你們請注意,香港是英國的領土。』蔣介石立刻駁斥,謂『英國以暴力入侵中國,與清廷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國民政府概不予承認,戰後隨時可收回香港。』邱吉爾則隨即抱怨,『盟國共同戰勝日本,為什麽英國必須像殘暴的日本一樣,受到被剝奪土地的懲罰?』」
邱隨後對香港的態度更趨強硬,最著者莫過於他1945年4月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Hurley)所說的名言”Hong Kong will be eliminated from the British Empire only over my dead body. “(「企圖將香港從大英帝國的版圖上抹掉只有跨過我的屍體一途。)」
羅斯福長公子艾略特·羅斯福(Elliott Roosevelt)在其1946出版之As He Saw It也有類似詳盡記載。
兩件懸而未決之事,讓後人費盡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