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漢明教授(Prof. Lam Hon-ming)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生物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後,負笈美國西北大學,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再擔任紐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並於1997年回到母校中大任教。林漢明教授是學術界大豆遺傳基因研究的先驅,多年來致力倡導農業界多種植大豆。他最近獲研究資助撥款,組成一個跨院校、跨國界的研究團隊,並建立了「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該中心將重點研究可持續農業與糧食安全,承傳和進一步發展紮根香港的植物與農業技術,為全球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林漢明教授除熱心於研究外,對教育亦抱有極大的熱誠。林教授現任新亞書院紫霞樓學生宿舍舍監,和學生同行、夜話,陪伴不少宿生成長。林教授亦出版了兩本《教授扎記》,記錄教授在育人和科研道上的心路歷程。在大學任教時,林教授仍然積極挑戰自己,研究先進的農業技術,造福社會。他更撰寫《教授扎記》,分享與同學互動的經歷。
從科研中鍛鍊耐力毅力 最後成功紓緩糧食問題
在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讀書時,林教授經歷過山窮水盡、廢寢忘餐的研究生涯。 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在不懈努力下,林教授在有關氮代謝的研究取得重大科研突破,於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闖出名堂,一鳴驚人。林教授後來獲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以高薪聘請加盟,但他仍不忘初衷,選擇於1997年移民潮高峰時回流香港,於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展開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並改為進行大豆研究。
他和研究團隊,用超過二十年時間,研究如何增加大豆的抗鹽能力,令大豆可以在鹽化的土地上栽種,以滿足國家與日俱增的糧食需求。現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超過八成的大豆倚靠國外進口。故此,林教授多年來和他的團隊,經常到內地偏遠農村考察。「我最高興是實驗可以在中國完成,華人班底在野生大豆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中,獲得國際認同,絕對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林教授笑道。為了實際改善農民耕作的方法,他一直與內地各個學術單位合作,如甘肅省農科院合作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希望借助內地科研團隊的力量,培植耐鹽大豆。林教授多年來的學術成就,受到廣泛肯定,其論文著作曾刊登於《自然遺傳》(Nature Genetics)、《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世界知名的學術期刊中。林教授驕人的學術成果更令他獲得2016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年林教授兼任農業生物技術夥伴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並於2017年成為主任。此外,林教授於1999/2000 及 2005/2006學年, 兩度榮獲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所頒發的模範教師獎。
林教授的研究經歷正好說明從事研究工作絕對是一條殊不簡單的道路,在過程中可能遇上不同的挑戰,更有可能失敗而回。但是,艱苦的經歷正正是一種磨練,「人生究竟有多少個十年」?林教授將十年青春放在大豆研究上,最後取得令人鼓舞的學術成就,更幫助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實在是教研應用的典範。若果同學日後有興趣從事研究工作,應以林教授的學習態度為借鏡。
盼年輕人尋求突破
除了教研工作外,林教授在中大亦擔任學生宿舍的舍監,每日都與不同的學生相處,又會與他們促膝談心,了解年青人的想法。他叮囑學生:「走科研的道路,要有自我突破的決心及持久的熱情。」林教授更勉勵同學要有尋求突破的勇氣,否則自己發展就會停滯不前。
要尋求突破,林教授認為現時的年輕人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興趣,他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我最初在大學本科讀書期間, 成績也是不太好,直到找到自己熱愛的科目,才走上教研之路。」林教授勸勉現在成績落後的同學,千萬不要氣餒。「大學之大,總會有不同研究專長的老師,你總會找到一科你熱愛的科目。同樣地,社會之大,你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因為只有熱愛你的興趣,才能轉化為一技之長,你才可以走一段屬於自己的路。」林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如其他學者所言,同學千萬不要因讀書成績未如理想而自暴自棄,反而更應多嘗試新事物,尋找到自己的興趣,踏上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為己留下思考空間 別只顧機械式工作
林教授還勉勵同學們應多思考,切忌陷入「思想懶惰」之中。他認為思想懶惰,就是懶惰的一種。所以他經常跟學生說:「你別以為你經常對着一部電腦,或者是對着一個儀器,你就是很勤快地工作。因為很多時候,這些工作都是逃避式的、機械式的。」在勤快以外,同學還需花時間去思考。林教授認為,單單身體勤快是沒有用的。 他補充說:「如果你說我在工廠工作,你只是生產線上的一種工具。當你勤力工作時,就會製造愈多的產品。」但是,若果同學想做學問,這卻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思考外,他還寄語同學不好因剎那間的成就而自我陶醉,也不要因挫折而自我放棄。林教授在中國的工作逐漸受到認同,但他不會滿足如此。林教授一直認為香港應該放眼世界,到其他國家進行合作研究,例如非洲、南美洲等地。他認為這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這也正是科研精神的精髓。從前他喜歡每天都是做同一樣東西,但後來他發現世界不是這樣的,「世界是不會停在這裏等待你的,你今天再厲害的東西,過幾年都會變得過時,甚至被遺忘的。」
林教授長期與大學生相處,對時下年輕人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一番肺腑之言,相信同學都會獲益匪淺,希望同學日後能做到「多思考,勿陶醉,不放棄,往外闖。」。
可以輸一場戰役 但不可輸了志向
談及人生的座右銘, 林教授希望分享王勃於《滕王閣序》的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愈是艱難,愈是要憤發向上,不喪失高遠志向。我們一生之中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困境,如考試成績不好、進不了大學、沒有人欣賞自己的才華等,但總需緊記不應輕易放棄。「我們可以輸一場戰役,但不可以輸了志向。」很多人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就很容易會選擇放棄。他們會認為自己能力未夠,不要再痴人說夢,但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局限於社會給予我們甚麼選擇,而是我們想去做甚麼,以我自己的本質,去決定我要走的路。
最近,香港電台訪問了林教授,更拍攝了一輯電視節目講述他領導下的研究成果,同學日後可以多加留意。林教授在中大任教多年,桃李滿門,不少同學在其社交媒體帳戶上留言,表達對林教授的感激。在這條一帆風順的道路背後,林教授所付出的努力、心血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
林教授的生平經歷教曉了我們人生的大道理,如果同學想知道更多林教授與同學互動的經歷,不妨閱讀林教授所寫的《教授扎記》。最後,希望同學在做人、做事及做學問上,都能以林教授為榜樣,能夠走一條自己喜歡、又能夠以生活影響生命,造福人群的路。
嘉賓簡介
林漢明教授(Prof. Lam Hon-ming)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生物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後,負笈美國西北大學,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再擔任紐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並於1997年回到母校中大任教。林漢明教授是學術界大豆遺傳基因研究的先驅,多年來致力倡導農業界多種植大豆。他最近獲研究資助撥款,組成一個跨院校、跨國界的研究團隊,並建立了「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該中心將重點研究可持續農業與糧食安全,承傳和進一步發展紮根香港的植物與農業技術,為全球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林漢明教授除熱心於研究外,對教育亦抱有極大的熱誠。林教授現任新亞書院紫霞樓學生宿舍舍監,和學生同行、夜話,陪伴不少宿生成長。林教授亦出版了兩本《教授扎記》,記錄教授在育人和科研道上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