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廣亨教授,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譚教授為著名的小兒外科泰斗、科學家及大學高級行政人員。1976年他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並先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利物浦大學外科碩士、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等學位和學術榮譽。譚教授擔任國際專業組織的委員會成員和多本權威學術期刊的編輯,如《小兒外科雜誌》亞洲區主編。譚教授歷年獲多個國際會議邀請講學,更獲頒英國小兒外科學會大獎、亞洲小兒外科學會終身成就獎及美國外科協會「榮譽院士」等多項殊榮。2017年,譚教授獲英國小兒外科權威機構組織British Association of Paediatric Surgeons(BAPS)頒授小兒外科的最高榮譽Denis Browne Gold Medal,成為首位獲獎港人,亦是有史以來亞洲的四位獲獎者之一。(譚廣亨教授曾擔任香港大學署理校長。)
談醫生專科的選擇
憑藉着中學階段優異的學業成績,譚廣亨教授順利考上香港大學醫學院。談到當初為何他選擇醫科時,他解釋道:「因為生物、化學是我的強項,我便選擇了醫科。」譚教授感恩自己能與醫學結緣,形容這是人生中最好的選擇──「醫學既是我的強項,亦是興趣所在,可以回饋社會,很有使命感!」
在醫科學習的路途上,譚教授很感恩自己能遇上令人尊敬的教授、學習的榜樣,啟發了他對醫學專科的選擇,改變了他的一生。「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位是內科的達安輝教授,是他鼓勵我當一名外科醫生的。」譚教授說這位教授的偉大之處:就是他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想,而不是單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很善於洞察和發掘不同學生的潛能。當完成了畢業實習之後,學生是需要選擇不同的專科的,當時譚教授還在選擇內科和外科之間猶豫。其中一個選擇是到環境相對安逸的葛量洪醫院,當一名呼吸系統內科醫生,另外一個是在更有挑戰性的環境──瑪麗醫院當外科醫生。當聽到譚教授有意選擇內科的時候,這名內科教授馬上打電話給譚教授,以他的觀察,譚教授的才能和性格較適合外科,因此勸說、鼓勵譚教授選擇外科。最終,譚教授也接收了他的建議──選擇了小兒外科。
譚教授還分享了他與這位教授的小故事,當時他走在往瑪麗醫院上課的道路上,突然有一輛私家車停在他的前面,一看原來是教授。他十分驚訝教授竟然能認出他並載他一起回校,因為教授是權威的醫學專家,而他只是教授每班150名學生之中,寂寂無名的其中一位學生而已。在車廂的交談中,「教授當時道出他希望能深入認識他的每一位學生」,譚教授對此十分感動,這雖然是很細微的小節,但卻盡顯老師對於學生的關懷之情。這也啟迪了譚教授十分注重對學生的關懷,讓師生的關懷之情得以傳承。
談小兒外科與科研經歷
「能看到小朋友的笑容和健康成長是世上最美好的事!」譚教授認為小兒外科令自己很有滿足感,與此同時,小兒外科涉及的內容跨學科、多方向,很具挑戰性,很適合他硬朗拼搏的工作作風及感性的個人風格。在工作中,譚教授對自己要求嚴格,不斷追求精益求精。在積累6年小兒外科臨床經驗後,譚教授決定走上科研的道路,在小兒外科這一領域要探究得更加深入,於是,他毅然前往利物浦大學繼續深造。
譚教授在英國利物浦展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當時,他身兼兩職──白天在醫院工作,繼續積累臨床經驗,晚上就到實驗室做科研實驗。他經常一做就做到天亮,曾經試過直到凌晨四點甚至是通宵達旦,每晚的睡眠時間平均只有兩三小時,可以說是廢寢忘餐了。譚教授的太太當時也在英國倫敦進修,譚教授笑言他們是「周末夫妻」,有時候他坐火車到倫敦,有時候太太坐火車到利物浦來與他相會。雖然彼此見面的時間並不多,但是大家都一直互相體諒和支持。譚教授還回憶了他們的一次深刻的經歷,那時候,太太周末到利物浦與他相聚,打算一起外出活動。但是譚教授收到了突如其來的電話,說是實驗室需要他馬上回去處理標本,他只好馬上回去繼續科研工作。這一去就是一整天,當譚教授完成工作回來後,卻只能送在家中默默等候的太太到火車站返回倫敦去。譚教授形容這段時間的經歷十分艱辛,但如今回想起來,他和妻子都覺得是很值得的,讓他深深感受到對事業發展必離不開家庭的支持。這段海外進修的經歷,譚教授綜合臨床經驗與科研實踐取得了優異的科研成果,也令到他踏上了學術科研的漫長路途。
科研之路愈發得心應手的譚教授在小兒外科屢獲殊榮,獲邀擔任國際專業組織的委員會成員和多本權威學術期刊的編輯,獲頒英國小兒外科學會大獎、亞洲小兒外科學會終身成就獎及美國外科協會「榮譽院士」等多項殊榮。2017年,譚教授更獲英國小兒外科權威機構組織British Association of Paediatric Surgeons(BAPS)頒授小兒外科的最高榮譽Denis Browne Gold Medal,成為首位獲獎港人,亦是亞洲第四位的獲獎者。
談對醫學的理解
譚教授強調醫科是一個科學和人文學並重的學科,當一名好的醫生不僅要醫術精湛,而且要醫德高超,要有仁心,也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他認為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是很緊密、很重要的,病人患病的時候容易產生不同的情緒問題,這需要醫生有技巧地與病人及家屬溝通,通過鼓勵開解等方式緩解病人及家屬各種焦慮與不安情緒,提升治療的效果。譚教授分享道自己的大學課餘生活,為日後當醫生不斷積累養分──「我喜歡擴大自己的社群圈子,豐富社交溝通經驗;保持好奇心,多接觸新事物」,他解釋說多與陌生人交流能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學會與不同人相處的溝通技巧,這為日後他與病人交流打下良好而穩固的基礎。至於保持好奇心則會不斷鞭策自己,令自己不斷追求進步,而不致於固步自封,為他在科研工作中的不斷追求突破,深深的埋下了種子。譚教授深感醫生這一職業的神聖使命──是對社會、病人的莊嚴承諾。他寄語同學不要因為學業成績好就選擇當醫生,應該深思熟慮。
譚廣亨教授認為人生不應只追求物質的富庶,而應該追求心靈的富足。他希望以自己的故事,啟迪和鼓勵後輩盡力發揮自我的潛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譚廣亨教授專訪(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