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有不少調查發現,本港兒童整體快樂指數偏低,壓力來自學業和課外活動。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學童生理和心理上負擔,最近就有調查顯示,受訪學童書包平均重量高達4.9公斤,八成以上書包過重。作為教師或家長的你,看到此情此景,可會反思香港教育制度為何會落得如此田地。是香港社會太過功利主義,競爭激烈,波及教育制度?是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演成怪獸家長,千方百計催俗子女?是學校為求生存,或為了維持校譽,要求學生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又要讀得考得玩得,以致學子疲於奔命?是教師的教學文化和意識形態已經進入成績掛帥的慣性模式,教學、功課、考評等都以提昇考試成績為金科玉律?是政府設計教學制度時處處只顧精英階層,忽略大多數能力平庸的學生,以致各方被逼揠苗助長,為求培養一批社會精英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姑勿論你認為責任在何方,可以肯定的是唯一不需要負上責任的就是學生本身。
鬆綁變催谷
回想當年教育改革,教育統籌委員會提出樂善勇敢的口號,要為學子拆牆鬆綁,但很多全人發展的宏圖不久就變成全方位催谷和壓力,多元化辦學變成全面和提前的競爭,不少政策走樣變形。撇開社會大眾至為熟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不談,以小學全日制為例,當年不少學校高唱上午上課、下午活動,但試問今日有多少學校有如此安排?以直資學校收生為例,當初容許其向全港各區收生並進行面試的措施,竟變成學童要參與面試班,要學會不同技能,也非我們始料所及。又以書包過重問題為例,過重情況年年引起關注,早已成為政黨和新聞界每年開學要處理的項目,但問題至今依然,實在教人無奈。在強調競爭和評比的教育政策下,在超負荷的課程內容限制下,在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下,在大學學位競爭激烈下,我們作為老師和家長的可以做些甚麼呢?
所謂人人頭頂一片天,如果你是認同學童應該要有愉快的童年,在如斯惡性競爭的環境下,家長要擺脫上述的困局,仍可有所作為。第一,除非你的子女是精英(當然家長都希望如此,但請客觀判斷),最好不要報讀傳統名校,否則揠苗助長的苦日子,天天陪讀或補習的生涯會長伴左右。第二,在選校時,為子女找一間真正重視兒童成長,較少惡性催谷的學校。儘管為數不多,但無論是私校還是津校,這類型的學校還是有的。第三,如找不到這些學校,請找一間合適自己子女能力的,又或是對學術不會過分要求的學校。第四,無論進入甚麼學校,你必明白分數、名次和成績就如浮雲,切記要看破紅塵,特別在子女面前保持這態度,當然到了小五呈分試開始,就要某程度上參與這個競爭遊戲。第五,在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前提下,不代表不對孩子進行培育,大家要維持其對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要鼓勵他們課外閱讀,要發掘他們的優點和愛好,循循善誘,使其養成閱讀的習慣和學習的基本能力。如此這般,即使眼前成績排名不如別人,但假以時日,信有浴火重生的一天。
老師予以鼓勵
至於教師方面,如果認為同學童應該要有愉快的童年,相信學習在有效之餘也要有趣,在面對成績競逐的環境下,你也可以做好自己,做出驚喜。第一,我們的功課和測考是否適量,有沒有考慮到同學身心發展的需要;我們給予的習作是否有意義,而不是惡性操練和刻板抄寫。第二,我們的教學和批改時有沒有包容和愛護孩子的心,有沒有扼殺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奇思妙想;你會否只跟標準答案照本宣科,又會否斤斤計較於各種格式或規限。第三,在提昇學生成績的壓力下,你可否爭取空間為教學加入不同的學習元素,令課堂充滿創意、快樂、思考的空間,哪怕是一節只有五分鐘,一星期只有一節,一學期只有一次,然後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第四,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量,每日改不完的習作,班內大量要照顧的同學,我們有否時刻自我反思,有否留意同學的性向差異,因材施教,加以鼓勵。
當然,對於面對公開試或升學關口的班別來說,在今時今日操練和催谷是很難避免的,但當中也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而且學生的感覺很多時是在乎師生平日之間的相處,我們有用心去經營師生之間的情意嗎?當然,要依書直說,要依中央指示搞好成績,要為子女贏,順主流而行,那是容易的康莊大道,要為子女或學生爭取愉快的童年,那就如在鋼線上行走,一切有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