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小息有多長時間?」
答:「十分鐘。」
問:「通常會做咩?」
答:「到操場」。
問:「玩咩波?」
答:「沒有,只是散步而已」
問:「午飯時間呢?」
答:「都只能散步。」
問:「為什麼不打波?」
答:「學校規定不能在操場打波或跑步。」
問:「哪什麼時候才可以?」
答:「只有在體育堂才可以,其他時間都不可以。」
以上—段是我參觀一間津貼小學時與—位學生的對話。
球場不准打球
當時我感到奇怪,球場竟然不准打球。不過,回想自己讀小學時,其實也差不多,規定不准奔跑。一旦被「風紀」捕獲,便會解至「集中營」罰企。當年的小學都分上下午校,只上半日課,小息的時間實在不多,雖然不可以跑步,但尚可打籃球、跳繩、跳飛機,甚至打地波(即在地上打乒乓球)。當時的功課、測驗及考試都比現在少,不上課的另外半天隨便怎樣玩也可以。
體育課只佔3%課時
不過,現時的小學都行全日制,小息、午飯時間都不准到操場做運動,學生一週留校時間一般也有35小時,但能夠運動的時間往往只有兩節體育課,也就是約一小時,不足在校時間的3%。聞說有學校要求學生午飯後,留在課室內休息,甚至不能到操場散步,學生幾乎也只能坐着不動,這完全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每天60分鐘中強度運動的方向背道而馳(註一)。
為什麼小學生較幼稚園生更多肥仔?
不論什麼年紀,缺乏運動均帶來一些心理及生理的問題,並且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四大死亡因子(註二)。近年公共衛生的一項重要議題是肥胖及過重,與缺乏運動息息相關。統計處在2013年公布一項調查數據,發現只有13.5%的幼兒過重或肥胖,但在兒童之間卻有26.9%,幾乎是一倍。(表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教育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建議全日制幼稚園需有60至105分鐘的體能/音樂/藝術活動,以我服務機構屬下的幼兒學校為例,每天均有30分鐘的體能活動時間,幼兒學校的功課較少,更沒有測驗及考試,學生放學後仍有空間進行多30分鐘體能活動,例如去遊戲場攀爬或者跑步。
一踏入小學,情況便逆轉。正如前所述,學校往往規定小息及午飯不准跑步打球,而學生放學卻要應付那海量的功課、預習及溫習,還有補課⋯⋯還有多少時間做運動?換言之,小學生的運動量實在很依賴學校的體育課,可惜小學的官方課程指引僅僅建議每周30-40分鐘的體育課(註三),較幼稚園還少,而絕大部分的學校又很自律地跟從。如此這般,根本無法達至世衛每天一小時的標準,這便解釋了過重及肥胖學生比率為何於小學階段暴升。(當然飲食也是另一重要原因,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討論。)
五育並重均衡發展?
事實上,不少實證研究指出,運動與學術成績存在正相關,對提升自尊亦有很大幫助(註四、五)。學校鼓勵學生做運動,不但促進學生健康體魄,亦間接令學生有更佳的學術成績及自尊。很多學校的辦學宗旨均強調均衡發展,五育並重,但願這不是用來空喊的口號。在台灣,三位大學教授在2016年的4月4日以〈兒童節快樂?先還他們體育課〉發文,促請學校重視體育課,每天最少一節。在香港,此刻我只有一個更卑微的訴求:「還孩子一個可以運動的操場」。
參考文獻
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at can be done to fight the childhood obesity epidemic? WHO.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childhood_what_can_be_done/en/. Accessed June 16, 2016.
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hysical activity. WHO. http://www.who.int/topics/physical_activity/en/. Accessed June 16, 2016.
三、立法會十三題:學校體育.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01/05/P201101050122.htm. Published January 5, 2011. Accessed June 16, 2016.
四、Rasberry CN, Lee SM, Robin L,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rev Med. 2011;52, Supplement:S10-S20. doi:10.1016/j.ypmed.2011.01.027.
五、Strong WB, Malina RM, Blimkie CJR, et al. Evidence Based Physical Activity for School-age Youth. J Pediatr. 2005;146(6):732-737. doi:10.1016/j.jpeds.2005.01.055.
(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