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之路(Tat Chee Avenue)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又一村的主要街道,以富商余達之(1894-1969)的名字命名。
在港英年代,以華人姓名命名的街道不算多,最著名的有寶珊道、旭龢道、李陛街和何東道,此外還有希慎道、利源東街、春秧街等,比較特別的還有以明代思想家陳白沙命名的白沙道,以清末維新派梁啟超命名的啟超道,以南北朝名僧杯渡禪師命名的杯渡路等。
然而達之路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街道所在的又一城,正是由余達之一手發展起來的社區。
余達之一生: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余達之孫女余皓媛與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區志堅博士合著的《余達之路:糖薑大王與戰後香港》,正是通過史料鈎沉與口述歷史對照,回顧余達之傳奇的一生,介紹他如何在開拓個人事業之餘,助力推動香港社會的經濟、民生和教育發展,從中反映出當年的社會風貌和企業家精神。
原籍廣東惠陽的余達之,1894年4月27日在香港出生,皇仁書院畢業,1926年自馬來西亞回港,出任江利士洋行董事會主席。
1937年全球經濟衰退,面對經濟不景,余達之仍然承辦了「濟隆糖薑廠」,同年4月,與同業合作創辦了「香港糖薑貿易公司」,並採用聯營制度,復甦了香港的糖薑業,被譽為「糖薑大王」。
1946年,余達之開始出任港九重要商會的職務,包括中華廠商聯合會副理事長、九龍總商會副理事長等,又在1948、1949及1951年帶領港商參加英國工展會、組團參觀美國世界貿易展覽會、紐約博覽會等,甚至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及白宮人士會面,使香港工業與國際市場接軌,成績斐然。
1952年,港英政府肯定余達之的貢獻,授予OBE勳銜,次年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JP),為表揚其成就,港英政府更將九龍塘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達之路」,這就是「達之路」的由來,今天的香港城市大學,就坐落在達之路上。
官塘工業區與又一村項目
除了在商業上長袖善舞,交遊廣闊之外,1953年,因應香港工業發展的需求,並為解決南來難民的就業問題,余達之提出開闢工業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建議,港府終在1954年8月21日宣布選址官塘,建立一個住屋和工業結合的社區;同年9月,推出具體的官塘工業區發展計劃。直到今天,官塘工業區仍是香港重要的工商業地區。
余達之另一為人津津樂道的「大手筆」,便是發展又一村項目。早在1947年,他已向港府提出建議,為紓緩當時的屋荒問題,由他出資在又一村興建間隔實用的家居樓房,每間佔地5000呎,有5房、客飯廳及花園。時至今日,又一村已成港九其中一個高尚住宅區。
誠如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已故的陳明銶教授為此書所寫的序言指出,余達之「在九龍塘的又一村住宅區建設項目絕對是超前、超時代的大膽嘗試……極有遠見……」;他盛讚又一村住宅社區的整體布局,開當時香港風氣之先,不僅街道設計、交通安排等有均衡的社區配套和規劃,且有居民會所、公共空間、學校、康樂設施,具有全面的社區生態,「平衡了硬體的增長發展與軟體人文環境的有機良性互動」。
儘管余達之早在1969年5月已離世,但他發展的又一村和達之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高尚住宅、商業、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以及創科產業的大型社區,而城大出版社因為余達之對香港的貢獻,以及大學座落在達之路的緣份,出版了《余達之路:糖薑大王與戰後香港》一書,並在城大邵逸夫圖書館舉辦「戰後香港與達之路的故事」展覽,以歷史圖片介紹戰後香港工業發展和余達之的一生,展期至10月31日(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