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成人一樣,希望能夠成為「自己」,當他們體驗到自我的價值,那麼攻擊和操控的行為就能化解!這段遊戲的童年,是其後人生的重要基石。當孩子在童年時期完全並健康地經驗自己的發展步伐,能夠進入遊戲、得到適當的挑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和自我實現!
孩子的遊戲,幻化繽紛,帶着無窮的能量創造生命的可能──他們在餐廳做茶點、建造房子、到他們最愛的「開車」;在雲上釣魚、在雪地奔馳。
通過模仿理解世界,體驗內在滿足
孩子是社會教化的產物,他們的行為受着社會和家庭的價值和行事的氛圍所影響,他們通過遊戲中的模仿來理解成人的世界:園中孩子的爸爸在國內工作,於是孩子遊戲的情節中,會見到他們坐火車去深圳、北京⋯⋯從屯門坐西鐵上課的孩子會乘車去錦上路;家在大埔的孩子就會去太和、泰亨村。
孩子的遊戲往往將他們的家庭生活細節透露出來,家中實行素食的孩子玩家家酒,去市場買菜時買的是豆腐,從美國回流的孩子吃熱狗,孩子的父母講究飲食的話,他們就去做豉椒炒蜆、蒸鮑魚⋯⋯這是模仿,也是通過遊戲將在外吸收到的感觀印象消化而呈現的過程。
藉遊戲以消化從外吸收的感觀印象
有位媽媽分享她四歲的女兒照相總是要擺貼紙裏的公主的姿勢。令我印象深刻的經驗是,我那位從屯門到林村上課的孩子,遊戲時打散了頭髮狂野地舞動起來,後來我弄清究竟:她是在上課途中看了在地鐵播放的《海天堂》的廣告⋯⋯當然更嚴酷的是遊戲中的打鬥鎗擊。
感官印象如何控制了孩子的行為,過去一位四歲男孩子初來幼兒園時,還深深的被六神合體的機械人動畫所影響,遊戲的形態始終浸沉在單一的圖像,他在午間的時候也難以入睡,他告訴我害怕自己在醒來的時候被怪獸進入了自己的身體⋯⋯後來班中一位女孩子揚起彩布鋪在地上玩落雪的時候,我靈機一觸,以下雪的景象說了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冰河時期,巨大的恐龍被雪冰封起來, 到後來冰雪慢慢溶化,就變成了一顆小寶石。這個故事成為了他進入遊戲的轉捩點, 後來他午睡時問我拿了一顆小寶石放在口袋裏,然後就安心的進入夢鄉。
電子媒體扼殺孩子想像力
在澳洲修讀華德福教育時,不少講師嚴厲的斥責廸士尼卡通片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我也不以為然。但回心細想:只要我們曾經看過「白雪公主」的卡通片,腦海中就只能有迪士尼的那個「白雪公主」,再難以建構另一個圖像!於是孩子的行為就好像被催眠般,不由自主。
眼下所見:孩子「天然」的狀態被環境中的音影事物模塑,他們遊戲的狀態往往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經驗,在電子媒介的衝擊底下,不僅令孩子的感官受嚴重傷害,它的音影色彩帶來的高度刺激,在孩子的心靈深刻烙印!
頭腦開發令孩子幻想力枯竭
現代教育認識到孩子3歲開始思考,於是乎努力培養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意識。但我們只着重孩子3-7歲之間的頭腦開發,他們的想像力就會枯竭、消失;神經系統變得過度活躍的徵兆,於是孩子得了多動症,然後其情緒和身體能量慢被耗盡。現代社會中我們遭受着透支的痛苦,不少孩子到了9至10歲失去了學習興趣。那些過早開發智力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或青年期,他們對思考失去了興趣。
尊重孩子的天性
遊戲讓孩子得到生命的滋養,沒有通過「玩耍」體驗到內在的滿足,長大後就可能通過「玩」毒品、關係、賭博等來尋找同樣的體驗⋯⋯現今不少年輕人沉迷在網路遊戲來追求感官「滿足」,尋求在遊戲世界中無拘無束地暢遊的自由體驗。這種渴望擺脫一切束縛,對自由的訴求是年輕人在尋找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表現。
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遊戲中了解自我、尋找自我和實現自我⋯⋯這是何等珍貴的童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