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吳瑞卿博士(Dr Sonia Ng)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及哲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及中國文學,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與通識教育工作。因工作關係,吳博士於199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並長期游走於中美兩國不同領域,涉獵學術及美食兩方面。她曾以學者、作家及食家等各種身份於各大報刊撰文、出版書籍,均深受歡迎。另外,吳博士又於商業電台、香港電台主持文教及音樂節目近30年,當中包括著名電台節目《大城小事》。吳瑞卿博士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追本溯源是來自當年她在中大崇基學院時通識教育對她帶來的啓發。其後,她投身於大學教育以及公眾教育,希望分享自己的心得,以生命影響生命。
成長路上有賴恩師提攜
吳博士小時候生活非常貧困,屈居於簡陋的木屋下,沒有水亦沒有電。即使如此,她沒有放棄任何改變命運的機會,孜孜不倦地學習,最終成功考進大學。在漫長的成長道路,吳博士最感激的是她的恩師──梁登輦先生以及其妻子何穎君女士。梁氏夫婦是香港非常顯赫的何東家族中,何東的孫女和孫女婿。雖然他們出身於名門望族之中,但為人作風卻十分低調,更花了長達四年時間免費幫助吳博士以及其妹妹補習英文。
吳博士憶述梁氏夫婦當時問她:「你有沒有學習的興趣?如果你想,就來我家裏,我跟你們補習。」就是這樣,她就跟隨梁氏夫婦學習了四年。一個星期兩次,每次約一個半至兩個小時,梁氏夫婦分別成為吳博士的小學及中學英文老師。「沒有他們,我是進不了大學的。」吳博士滿懷感激地補充道:「我當時唸的是職業學校,畢業出來要麼嫁人,要麼就是做打字員。因為有他們,我的英文才能過關,考上大學。」
立志以生命影響生命
「作為老師,如果有一兩個學生最後跟我說,他們的生命真的是受了我的影響,我改變了他們的一生,我覺得已經很足夠了。」老師的使命,在吳博士眼裏就是這樣。她春風化雨數十載,從來沒有忘記這最初的信念。
「老師的KPI(主要表現指標)是什麼?就是啓發更加多的人。」受到梁夫婦的教育之恩,吳博士決定以師者的身份繼續把這種教育精神傳承下去,影響更多莘莘學子。「哪怕有一些學生可能會罵老師,但只要最後有學生因受了你的教導後感激你,這也是值得的。」除了在大學裏面教書,吳博士也熱心於公眾教育,透過電台節目《大城小事》,向聽眾呈現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引導聽眾多元思考。
通識教育開拓眼界 助學生發掘新出路
通識教育,又名博雅教育,最早源於美國。當時有兩個主要的學派,分別是芝加哥學派和普林斯頓學派。芝加哥學派認為有一些基本課程,是所有學生都必須要修讀的,為學生建立思考的基礎。無論學生的學科是什麼,都要從柏拉圖讀到共產黨宣言。而普林斯頓學派則期望學生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選擇科目,接觸不同的學科,大二之後才決定自己真正的主修課程。
中大崇基學院是第一所推行通識教育的學院,採取的是芝加哥學派。一年級同學於上下學期分別要修讀《中國文化要義》和《西方文化要義》,課程要求學生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吳博士在修讀崇基通識課程時,需以「中國的鬼」作為專題報告的題目。當時理學院同學從科學角度解釋「撞鬼」的現象,而文學院同學則以文化角度去分析鬼的存在。「我們總共有十組,分十個題目。你想想,那就等於我們從幾十個角度去看各種問題,令我的思維開闊不少。」通識教育的確令不少學生增廣見聞,吳博士曾於1994年撰寫中大30周年紀念冊《邁進三十年》時,進行過一個校友調查,原來有60%的校友認為大學生涯中,對他們影響最深遠的就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於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寬闊的世界,培養學生有更廣泛的興趣。「當你對四周的事物有興趣的時候,你自然就願意去思考,一切也就容易觸類旁通。」吳博士寄語年輕人:「第一,對世界的看法要比較開闊。第二,要對主修科目以外的東西感興趣,千萬不要局限自己的人生。」吳博士大學時候主修歷史,副修中文。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商業電台開發,後來返回大學做輔導工作,之後再到美國做翻譯工作。她曾被要求陪伴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人員去參觀全美的核電廠,當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不行的。我不懂科學,沒有學過核電,我真的不行的。」她的老闆便對他說:「這世界沒有人一開始就是行的,尤其是翻譯。你一次不行,第二次就行了。如果你每樣工作都說不行,到頭來你真的便做什麼都不行了。」
吳博士最終沒有放棄這個翻譯的工作機會,反而刻苦地鑽研當中的學問,後來還成為法庭上的即時傳譯員。她回首自己的工作時表示:「這當中的運氣、機遇是不可或缺的,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自己對任何事物都抱有興趣。為什麼我會有興趣呢?歸根究柢,就是崇基通識教育啓發了我。」
「不要去想……只要你還想繼續做、有能力做、開心做、那就去做。當你60歲回望過去的時候,你將會是感到開心的。」這是吳博士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她沒有按照尋常的路走,也就因此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做好本份便是成功 年輕人要自律且自由
社會上一般對於何謂成功的理解相當狹隘,要麼你做專業人士,譬如律師、醫生;要麼你就是生意很成功,賺很多錢。然而,吳博士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她認為每個人只要在工作崗位上敬業樂業地做好本份,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便是成功。「一個水管工人和一個大學教師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都很需要他們。千萬別以賺到多少錢作為我們衡量職業高低的標準,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是成功的。」他希望能夠透過通識教育,糾正社會的階級觀念。吳博士補充道:「香港最失敗的地方在於──大家都認為不讀大學就沒有出路。但實際上,社會需要是各個層面的人的。社會上不是所有人都要讀大學的,而是應向年輕人提供不同的進步機會。怎樣才可以做到呢?這至少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尊重。」
最後,吳博士對年輕人的寄語,可以總結成兩個關鍵詞:「自律」和「自由」。所謂自律,則是「很努力、很專注、負責任、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不要推卸、按時交功課。」而自由則是「不要一條路走到底,因為這個世界不是這樣子的。人生總有很多轉折,要能夠游刃有餘。」這就是吳博士對於年輕人最基本的要求。
嘉賓簡介
吳瑞卿博士(Dr Sonia Ng)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及哲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及中國文學,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與通識教育工作。因工作關係,吳博士於199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並長期游走於中美兩國不同領域,涉獵學術及美食兩方面。她曾以學者、作家及美食等不同身份,於各大報刊撰文,著有《長城短語》、《但願人長久》、《沒有天使的天使島》、《此心安處是吾家》及《食樂有文化》等,均深受歡迎。另外,吳博士於過去30年從未間斷為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主持文教及音樂節目,近年主持香港電台逢星期五晚播出的《大城小事》節目,介紹美國生活點滴,大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