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聞曾有內地官員說,處理香港今天的亂局,「軟的不行,硬的也不行」。事實似乎正是這樣:上月初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並沒有令示威者停止抗爭;月底特區政府舉辦了首場「社區對話」,同樣沒有令激進分子的暴力行為收斂,也沒有爭取到更多市民支持政府止暴制亂──「軟的不行」。至本月初,政府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規例》,以遏止和阻嚇暴力抗爭,但規例頒布後,違法暴力行為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嚴重,許多市民還故意戴上口罩出來遊行集會,挑戰執法──「硬的也不行」。
硬不起來 軟不下去
面對社會上強烈的反對和不信任,陷於弱勢的特區政府可以依靠的,一是中央政府,二是香港警隊,三是建制派。中央政府一直表示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堅決支持;但是,中央政府認為香港面對的問題盡可能應由特區政府自行處理,而特區政府也不想讓全世界看到香港局面已經失控,非得由中央政府「出手」不可;因此,儘管中央官員一再強調,如果香港不能止暴制亂,中央政府決不會坐視不理,但這警告對激進分子沒有阻嚇作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認為事件背後有外國勢力,實際上是一場「顏色革命」,特區政府絕不能向反對派讓步。於是,特區政府硬又硬不起來,軟又軟不下去。
香港警隊是特區內部唯一的武裝力量。要靠武力止暴制亂,正如林鄭說,「除了3萬警察,政府一無所有。」3萬人當中,經訓練可應付暴力衝突的只有數千;面對數量龐大的示威者,警察顯然寡不敵眾。這段期間,立法會和政府總部被圍攻,警隊不能保障議會和政府部門安全運作;暴徒到處縱火、惡意破壞,警隊無力制止;連警務人員自己和他們的家人,警隊也不能保護。林鄭認為,即使給警隊更多權力,他們也沒法執行,這就硬不起來。
另一方面,警隊承受着十分沉重的體力和精神壓力,士氣受到十分嚴峻的挑戰。政府有這樣的說法:「警務人員在流汗、流血,不能再讓他們流淚!」就是說,任何會令警員們傷心、痛心的事,政府都不能做,當中包括示威者提出的針對警隊執法行動的調查。政府不能為滿足示威者的要求而傷害了警隊的士氣,這就軟不下去。
猶豫不決 錯失時機
除了要遵從中央政府的原則和策略、照顧香港警隊的能力和情緒,特區政府在作出任何一項決定的時候,還要顧慮建制派的意見。
建制派陣營由多種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組成,他們雖然都擁護中央和特區政府,但對行政長官和特區的管治團隊,他們會有不同的要求和評價:對當前這場政治危機的性質以及政府的處理手法,他們會有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對立的意見;他們可能從「淺黃」到「深藍」都有,不能簡單地界定為「鴿派」或「鷹派」。
政府已做的或未做的每一件事,包括暫緩、撤回、獨立調查、對話、禁蒙面法、繼續運用緊急法等等,建制派裏面都是意見不一,從全力支持到強烈反對都有。當政府的決定跟某部分建制派的意見不一致時,便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有時更會把這不滿宣之於口。面對逆境、處於弱勢的政府,不能失去任何一方面的支持者,凡事都想避免觸怒建制派的任何人。可是沒辦法,幾乎每一件事都是「順得哥情失嫂意」,不做有人罵,做也有人罵,結果是最糟糕的情況出現:在各種不同意見的壓力下,政府對是否採取某項措施猶豫不決;最後頂不住一方面的壓力終於決定去做,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於是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受政府這樣的表現傷害最深的,是政府最堅定的支持者:他們抱着顧全大局的態度,即使自己的意見不被接納也毫無異議地支持政府;誰知政府卻在他們毫不為意時改變主意,令他們無所適從,進退失據。
政治領袖 當機立斷
應對當前複雜的政治危機,不能只靠「硬」,也不能只靠「軟」;但任何應對措施,「硬」的也好,「軟」的也好,都要及時決定,果斷執行,這是政治領袖必須具備的能力。優柔寡斷和剛愎自用,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現,都是政治領袖的致命弱點。
人們指林鄭不是政治領袖人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可是,出色的政治領袖不是天生的,絕大多數也不是學堂裏培養出來的。過去幾個月,林鄭多次被問到為什麼不辭職;她每次都說,她決心留下來,帶領團隊幫香港走出困局。她要幫香港走出困局,就要擺脫公務員、行政人員和技術官僚的心態,當好政治領袖的角色,領導管治團隊發揮政治能量,化解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