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上有一則譬喻:一位孤苦無依的老者,一生貧困,只靠伐木維持生活,他手中的斧頭已經跟隨他幾十年。有一天,一位從外國來的商人,無意中看見老人手持的斧頭,頓時眼睛一亮,認出這把斧頭不是普通的東西,是世間貴重的寶物;可惜的是,這把斧頭已被老者拿去劈薪砍柴,以致磨損了一大截。
儘管如此,這位識寶的人還是問老人:「老伯,你手中的斧頭是否能賣給我?」老人說:「不行啊!我一生都靠這把斧頭工作過活,需要伐木、劈柴,以維持三餐。」這位商人又說:「我用100匹的錦緞和你交換,好嗎?」
老人聽了心裏很不舒服,以為商人和他開玩笑,索性不理會他。結果商人以為老人嫌他開出的價錢還不夠高,就說:「老伯,你是不是嫌我給的太少?那就付給你200匹吧!」老人聽了生氣地說:「我現在正忙着,你卻在這裏糾纏,浪費我的時間,別跟我開玩笑!」商人看到老人臉上露出不悅之色,以為價格仍然不夠,就馬上改口說:「那500匹好嗎?」老人見商人如此認真的態度,開始相信自己手中已磨損的斧頭,能夠換得500匹貴重的布。他突然悲從中來,十分悲傷地哭了起來……
這位商人以為老人捨不得賣斧頭,就安慰他:「老伯,你不要再哭了。如果這樣還不夠的話,我再加到1000匹好啦!」老人嗚咽着說:「太多了,實在太多了!只是這幾十年來,我竟然不知寶物在我手中,還用它來伐木砍柴,使這麼寶貴的東西磨損了大半截;假使事前知道這把斧頭是件寶物的話,我一定會好好保護,不讓它受到絲毫損害,那現在的價格就不只1000匹了,可能換得2000匹、3000匹錦緞,甚至是無價之寶!如此,我就可以成為大富翁了。我是哭自己無知,不識寶啊!」
轉污染爲清淨
佛陀講完這段故事,就跟弟子說:「你們知道嗎?這個譬喻就是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一分豐富的智慧寶藏,但是我們卻將這寶貴的智慧用在無所事事上,為了貪求五欲而不斷地空過時光。人生在世僅有短短的幾十年,大家卻這樣消磨、浪費生命,豈非可惜?」佛陀又說:「那位識寶的商人,一眼就識出斧頭的價值,反而是擁有斧頭的老人不識寶,而不知道要加以珍惜。」
與此同理,佛陀透徹宇宙的真理,並用佛法來教示人們;佛陀開始講經時,以《華嚴經》來教導大眾,但由於眾人的愚癡與無知,所以佛陀必須再設二乘、三乘、四乘、五乘這些教法來觀機逗教。佛陀就好像一位大善知識一樣,慢慢地引導我們,而我們卻不能體悟,每每猶豫不決,消磨時光。
眾生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地觀照自身──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淨物,但是我們還擁有一分非常清淨的寶物,那就是隱藏在你我內心的明睿智慧。不要為了不淨之身而浪費時間,應該將此身作為載道器,因為修行也是要利用這個身軀啊!我們要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時間,修養永恆、清淨的慧命。
所以,「觀身不淨」意謂身是不淨之物,不可因為身軀而妨礙了我們的道業。儘管身軀是如此骯髒污穢,我們也應該轉污染為清淨,好好把握時間、善加利用,以完成道業。
摘錄自《三十七道品講義(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