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賢慧教育:營建學校文化的努力

賢慧教育:營建學校文化的努力
很多中學都有歌唱比賽,不論過去校園民歌還是現時追捧偶像歌手的年代也是相同,因為歌唱比賽是一個難得表現自己的機會。教育界也珍惜這樣的良機,在崇尚智力的測考比拼之餘,歌唱比賽正好提供一個讓學生表現出與正規死板學習很不一樣的另類才能平台。事實上,教育不只是比試測考成績,那應是個提供機會展示才能的途徑。
 

「班演」的意義

 
然而歌唱比賽也是個擂台,這個都偏重比試;任何比賽就如運動類比試,永遠都只能得一個「第一」!不論怎樣包裝增加優異獎和「分豬肉」獎,學生們心中是十分清楚明白,「第一」永遠只得一個。事實上,不論賽跑鬥快還是唱歌比試歌藝,那激烈程度並不比手筆紙張考試為低。為了提供有異於比賽的表演機會,學校設有一個班演節目。班級表演不是新鮮事物,但把它刻意地經營成為一個沒有競爭、只重分享的校園項目可算較少見;背後也隱藏着設計者的心思。
 
五育均衡起碼講了上百年,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六藝。但在現代校園的課程中,就算不是一育獨大,能夠把智育與德育經常掛在嘴邊的已很不錯了。體藝,通常被冠之以「術科」為名;其實還是到了近年,在這方面的培育才變得較為被重視!可能受到華人基因獨有的科舉因子影響吧,家長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校往往亦不得不投其所好。所以學校上課時間表內往往只有零丁落索的幾堂的體藝教節作為點綴。那麼學習能力偏弱而體藝技能稍強的學生,如何得以表彰?
 
班演留影。(作者提供)
 
原來最早期推行班演的考慮點,就是令不同學生有展現才能的機會;同時亦有期望以這個項目凝聚學生對班的忠誠!班演可以說是一件任務,需要整班同學一同參與的任務,於學校午膳時間在眾人面前表演出來。班主任的角色就是領導和凝聚,也像監護人般加以指導和解說。
 
多年來能夠花心思,從班中找出能人異士來做令人驚嘆的表演項目實在不多;反之,多數班別會選擇全班演唱一兩支曲目作為表演。偶然憑歌寄意,或者動員班主任一齊表演,甚至加入舞蹈和道具也有。現在已成為學校文化的一部份,每個班在畢業前都有多次機會班演;到了中六級的那次都會成為日後同學聚會的共同回憶了!
 

賢慧教育 營造回憶與文化

 
班演初時只是名為「賢慧多彩」的計劃下的一個項目。賢慧,則是取用了教育局當年力推的「啟發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的音譯作為名字。原本計劃也是提供機會讓同學表現出自己的潛能,透過一些刻意安排來協助他們建立自信,繼而轉型成為投入學習的動力。班演項目,卻因用家們的演繹漸次成為凝聚班風的工具之一。
 
學校文化都是如此一點一滴地營建出來,我們透過每星期的班演讓校園充滿歌聲;這純粹是一種娛人自娛、沒有比拼的獻藝。未必算是學校的一種特色,但一定是校內班內的同學所行的人生路上的標示,讓他和她一世難忘。
 
而且背後隱藏了班主任努力,塑造一種家的感覺、建立既有關懷又有互助的情誼。這裏蘊含着一套教育概念,我們確信校園提供的每一個平台都是可以為學生添加價值,即使那是很微小但確實有的。沒有考試作為評估,只能夠從學生表演後的歡愉笑臉和表演前的緊張籌備作為參考;當然還有,每隔一年可以見得到的進步!
 
可是這些細水長流的教育積聚,往往都會被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掩蓋了;甚至在法理情不調和下成為學校面對的陷阱:街坊的莫名其妙的噪音投訴!在新的一個學年首次班演,在投訴陰影下,再度起航。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