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成人教育回報低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赫曼教授以投資回報的角度看教育發展,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由產前檢查到幼稚園教學,再到成人教育的投資,預早投放資源回報率愈好,即是說投資在成人教育的回報不及投資在幼稚園教育。
舉一個例子,產前檢查如果知道胎兒有嚴重缺陷,可以用流產方法,否則將來用在有缺陷BB的人力物力,先不說精神負擔,其他事情一定超出預期;再舉一簡單例子,在非洲投資一塊蚊帳,免孩子死於瘧疾,他長大成人後對社區的回報肯定大於一切。
今天香港青年往上攀升的機會不均,很大程度是因為貧富懸殊,中上階級對子女的幼兒教育投入資源豐富,所謂贏在起跑點,而香港的幼稚園教育,政府基本不聞不問,完全不投放資源,非常的自由開放至不負責任。
消除貧富懸殊從投資幼園起赫曼教授指出當中盲點,認為消減貧富差距就必要放大量資源在幼稚園上,讓有錢沒錢的享受同一程度的教育水平,提升他們將來的能力。教授認為性格和謀生技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這才可以讓學生和社會接軌,學以致用。
他的研究也呼應了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以最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教授最幼小的學生;專題學習代替分科,就是要把知識以創意用於改善生活(讓地球變得更適合人類居住,與大地之母共存)。
港學生六成有抑鬱癥狀
當我們(尤其華人)把知識變作取得分數的怪物時,別人已把知識用在海水化淡解決水資源、用在樓層室內LED光合耕作,解決人類生存的問題上。當我們以制度貪財,以污染鄉土換取金錢買香奈兒皮包時,人家的教育工作者正改革自己的教育制度,讓小朋友更有創意地把知識當做尋寶遊戲。有政府把資訊當作知識累積和互相交流以改變世界,但仍有人把知識視為威脅政權的不安全因素。當地球已千瘡百孔,我們需要教育更多學生以前衛又創新的科技,讓人類更健康與地球共存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官員卻暗地為意識形態絞盡腦汁,讓有為的教育工作者於死舊的制度下疲於奔命。香港學生六成有抑鬱癥狀,四成壓力超標,這究竟是一個什麼世界。
如果我們不從幼稚園開始,推行對知識好奇的教育理念,我們愧對過往偉大的發明家,他們讓我們在今天活得如此精彩,撫心自問,我們對得起他們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