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的服務雖在很多國家視作非法,但用過的乘客無不讚好。有些本身擁有私家車的乘客甚至表示,打算把自己的車賣掉,以後用 Uber 算了。
共享經濟由來已久
Uber 的成功令共享式經濟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左翼人士為此非常雀躍,認為資訊科技將有助社會提前進入共產主義。
共享式經濟並非什麼新概念。人類在原始時代,由於個人的獨立生存能力有限,必須依附群體,一切資源都在部落裏共享;不願意這樣的人,會被部落排斥,沒法生存。我在內地偏遠地區做扶貧工作的時候,曾遇過至今仍如此生活的少數民族。
其實,即使在今天,在中國人的家庭裏,很多資源還是由成員共享的。沒有套房,廁所就得共用。我年輕的時候,家裏資源不足,連毛巾也共用。
隨着生產力上升,資源愈來愈豐富,需要共用的東西愈來愈少,可以私用的東西愈來愈多。在美國,有些家庭擁有不只一部汽車。有時為了方便,出外工作的成員都有自己的汽車。這好像很浪費,但資本主義就是靠浪費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然而,物極必反,人類已覺察地球的資源快不敷虛耗,環境亦已被污染得快將不適合人類生活,以致共享資源的生活方式又再受到推崇。
美國人工貴,一般家庭沒法負擔得起僱小工做維修,所以流行 DIY(do it yourself)。所以一般家庭都有一個齊備的工具箱,裏面很多時都有一把電鑽;但據統計,這些電鑽平均只使用過12分鐘。有人因而在網上成立一些資源共享的群組,在區內互相支援,把省下的錢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Uber 共享使用權 非產權
Uber 的概念,最初來自這些群組。大家都需要出市中心工作,沒需要各自駕駛一部車去上班,於是有人提議拼車;鄰居間可以分工,一人負責接送鄰居一段時間。Uber 只是利用 IT 技術,把拼車系統化、平民化,以集合更多的資源,向更多的人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其實,社會上閒置的資源何只汽車一項,有人把閒置的房間設計提供 B&B(Bed and Breakfast),有人甚至想透過互聯網平台,有效運用閒置的勞動力與創意。左翼分子因而幻想,人類可以藉此進入「各盡其力,各取其需」的共產主義社會。
現實是,人們現在願意共享的只是使用權,而非產權。借個電鑽鄰居用沒有所謂,但長期接送別人上班,就要耗油,及令汽車折舊,不可能長期不收費。所以大部分由網站提供的共享服務,都要收費。不但提供資源的人要收費,連提供媒合服務的平台也要收費。價格與服務仍是消費者的主要考慮。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仍是私有產權與自由選擇,共享只是成果罷了。所以現在基本上仍是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
互聯網降低獲取資源成本
互聯網平台令生產商可以直接找到消費者,省卻了批發與零售的中間成本,消費者因而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產品。eBay、淘寶等網店就在扮演這種角色。
消費者在這些網站上,不但可以買到價錢廉宜的產品,而且還有五花八門的選擇,資料齊備,方便搜尋,一目了然;不用到處去逛商店,傳統的零售業很容易比下去。連 Walmart 這類跨國的巨無霸,現在也感到壓力。
在互聯網世界,這類模式稱為 B2C(Business to Consumer);但除了這種模式外,互聯網世界還有 B2B(Business to Business)、C2C(Consumer to Consumer),以及P2P(Peer to Peer)模式。名堂雖然很多,但原理都很接近,就是透過互聯網,降低獲取資訊的成本,提升判斷的速度與準確性,以便交易可以更有效地進行。
資源、資訊共享 提升經濟效益
按馬克思的看法,人類經濟發展,主要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提升了,就會有新的生產關係。有了蒸汽機,小型的手工業工場才可以變成大規模生產的工廠,師徒關係才會變成資本主義式的勞資關係。不過,今次互聯網帶來的轉變,主要不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而是在交易關係上。即使生產力未出現重大改變,單憑交易關係轉變,經濟效益已可透過資訊共享與資源共享,大大提升。
以 Uber 為例,它可以在汽車性能不變的情況下,令現存汽車的使用效益得以提升,還可以減少道路的阻塞及改善環境污染。Uber 有這麼高的市值,就是因為它能產生這麼大的功能。
互聯網經濟亦有代價
然而,我們現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十分依賴浪費與虛耗。節能只會使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嚴重;提升效益則可能導致更多人失業。中國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搞互聯網+,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阿里巴巴出現後,出廠價被迫向跳樓價看齊,中國的 PMI 指數跌個不停,很多工廠都因而倒閉。此外,很多批發與零售的角色,亦已被互聯網平台所取代,很多從業員被迫失業。
另一方面,互聯網經濟有一個特色,是勝者全取,行內競爭非常激烈,企業都想獨佔鰲頭,擠其他對手出局。所以,比模式、比系統的同時,還比資本、比規模,甚至先進行價格戰。結果,不但傳統的行業被顛覆,新興的行業亦可能在搖籃階段就被扼殺。
互聯網企業現在都只講燒錢,不講賺錢,商業營運失去了效益標準。現在能獨領風騷的公司,亦不代表有持續的生命力。社會得為整個龐大的嘗試付出代價。
互聯網公司開創時,大都以讓利予消費者為藉口,進行減價戰,但投資者給他們的錢是要回報的。因此,他們一旦壟斷市場,就會反過來魚肉消費者。社會應設法避免這種情況。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