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資深記者 Mark O’Neill——細談故宮博物館歷史

資深記者 Mark O’Neill——細談故宮博物館歷史

圍墻外的知識分子爲了避免本國文化遺產落得完全毀壞的下場,希望可以學習外國成功保存文物的例子。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6-08-15
灼見文化

撰文: 關慧然

標籤: 博物館吳瀛故宮文物文革溥儀
資深記者 Mark O’Neill——細談故宮博物館歷史(圖片:Pixabay)

資深記者 Mark O’Neill——細談故宮博物館歷史

資深記者 Mark O’Neill——細談故宮博物館歷史(圖片:Pixabay)
0
SHARES
761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故宮的場景, 是無數電影和電視劇的題材。 可是,故宮兩個字背後的歷史, 千絲萬縷, 所以神秘依然,引人入勝。曾在香港和上海南華早報工作的資深記者 Mark O’Neill,今年就帶着他的新作品 The Miraculous History of China’s Two Palace Museums 進攻書展。而在新書講座上, 他分別敘述了兩個故宮博物館的歷史, 亦分享了作品創作背後的趣事。
O’ Neil 與他朋友陶傑介紹新書(照片由香港貿發局)
講座開始時,O’Neill 問了觀衆一條問題。那就是,有誰有到訪過故宮博物館。 席間,差不多所有人都舉手。 相反,當 O’Neill 再問關於國立故宮博物館的時候, 則有一半的人沒有舉手。O’ Neill 笑説,「經過我那麽多年的研習,我發現中國人的確很幸運。跟其他同樣有革命發生的歐洲國家,例如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相比,中國人的處理方式文明得多。」 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最後一次改朝換代。民國取代了君皇制度, 雖然勝者爲王,敗者爲寇, 但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還保得住人頭。 歐洲一向的做法,在君皇被推翻時, 都會近乎習慣性地把國王的頭給砍下來,怕將來若留有活口,只會觸發復位戰爭。但民國政府不但讓溥儀繼續留在皇宮裏居住,還慷慨的給他們一些生活津貼。這就是 O’Neill 新書故事的開始: 被廢掉的皇族,繼續住在皇宮裏,過着一個比以前更加富裕的生活。

政府一木難支,盼博物館帶來滾滾財源

要支持皇族家庭的生活開銷是件吃力的事。另外,民國政府也沒有足夠的金錢維持剛成立的結構和其運作。所以,在如此拮据的情況下,最快捷的收入來源便是變賣一些財寶或古董。紫禁城有着非常華麗的歷史,政府願意變賣, 無論是中國的富有商人, 還是來自外地尋珍的古董收藏人士, 均趨之若鶩。所以很多皇宮的部分,都被分拆變賣,再從不同的渠道售賣至古董店。圍墻外的知識分子,或留學生, 看着這些古董一點一點被拆, 恐懼油然而生 。他們怕最後故宮會被完全毀壞,就像其他革命國家的皇宮一般。爲了避免自己的文化遺產落得同樣下場,他們希望可以學習外國成功保存文物的例子。法國的羅浮宮,就是一個很好的藉鑒。而位於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博物館  (Hermitage Museum) ,也是從沙皇的皇宮,轉建成爲博物館的成功例子。
1924年11月, 民國政府決定驅逐溥儀一家到皇宮外,希望盡快趕工把皇宮變成博物館,既可解決財政上的燃眉之急,又可以保存文物。 O’Neill 描述「最捨不得皇宮的人,卻不是溥儀,而是一群『奴才』! 」奴才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一輩子卑恭屈膝, 到城墻外, 即使得到自由, 卻不知自己的價值爲何。無論以前受的對待有多屈辱,被警察拖出宮外那一刻,還是萬分不願。

興建籌備艱難,政府步步爲營

博物館的興建十萬火急,可是因爲歷史悠久,裏面珍品根本從來都沒有被計算清楚。 所以,他們做了很多財寶研究和統計,嘗試找出財產總值數量。 日以繼夜,終於統計出117億件寶物。 爲方便起見,他們把每一件財物都做好展覽記錄。於是,故宮博物館在中華民國成立14周年時正式開幕。然而,在博物館開張之際,政府裏的人卻很害怕,會失去任何一件文物。所以,他們爲參展博物館的遊客定下十分嚴厲的規則。例如,遊客不可以單獨參觀博物館,必須與伴同行。他們看過的每一樣看過的參展品, 都需要被記錄。每次有遊客進出之後,都需要把門封起來。
讓他們害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具威脅性的原因就是廢帝還在生,中國北部還有很多富可敵國的軍閥。其中有些軍閥甚至提議回復清朝,讓溥儀回歸朝政。因此,民國政府認爲保護好皇宮, 讓其秩序法紀得以運行重要至極。
「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吳瀛先生。 他的兒子吳祖光,是位性情獨特的成功劇作家。他非常開朗,非常願意跟我們這些外國人打交道。」 吳祖光告訴 O’ Neil, 他的父親吳瀛先生,1924年開始在博物館工作, 一做便逾十年。 單單是他的經歷,和所見所聞, 便已經爲 O’Neill 定下了新作品的大綱。「吳祖光先生說,他父親當年在博物館工作的時光, 是人生中最快活的! 他每天給寶物圍繞着的光陰,讓他知識大增。」
O’ Neil 感謝吳氏父子爲他帶來那麽多靈感(照片由香港貿發局)
 而讓 O’ Neil 更爲讃嘆的,是吳瀛先生的爲人:「他不嫖、不賭、不酗酒。有15個小孩,卻沒有二奶,也沒有三奶。 在當時的中國,這樣的男人, 的確是難得的模範。」
之後,1928年的時候,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提倡說故宮博物館是皇朝的象徵。而今非昔比,皇朝已經沒落,以故宮爲傲,絕非明智之舉。政府必須先破摒棄文物,再另外建立新的博物館,以正風氣。這個提議被熱烈的討論長達兩個月。 最後鑒於經費不足, 所以放棄念頭。
O’ Neil 說, 每次想起當時幫忙修復故宮的工人, 便倍感心酸——「民國政府一直都靠着歷史雜誌和博物館入場券的收入維生, 所以那些工人的工資非常低。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 他們的衣服爲了方便工作,不能穿太厚。皇宮裏面也不能生火,因爲怕會釀成火災。 要不是他們對藝術的堅持和愛國熱情,怕這修復工作也不能成!」

二次大戰爆發,寶物終需暫別家園

好景不常,二次大戰爆發。日本昭和天皇(Hirohito)帶領戰隊攻陷了廣東, 越過河北省,開始進攻北京。面對着軍事陣容如此鼎盛的日本隊伍,中央政府決定不再留守北京。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後,立刻安排先把故宮裏面比較珍貴的文物搬走,才不至於讓中國的文化精髓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上。
幫文物搬家,是個既突然又重大的抉擇。 這些文物是從來就是故宮的一部分,現在把它們搬走,需要的是很好的運送裝備,和可靠的團隊。 關鍵問題是,誰願意擔任這個運送這些文物的保鏢 ? 這是一個天大的重任,要是途中遇見攔截、火災,或者任何會損害文物的意外,那就是罪該萬死,人頭落地也賠不起。 吳祖光敘述, 他的父親,一開始就堅決拒絕了這個工作。無奈的是實在沒有比他更適合的人選,政府裏也沒有人願意請纓。始終都是爲了國家的榮耀局勢, 吳瀛也不能就手旁觀,便是硬着頭皮去擔此重任。
1933年2月5號,午夜時分, 寶物無聲無息地,離開這個他們的家紫禁城。每一輛寶物貨車, 都有着一名守衛, 手執槍械, 守護着這個國家的尊嚴。他們的行蹤很快被揭露, 在快要到達蘇州時, 有幫土匪相信可以乘機搶掠一番,便在埋伏守待。吳瀛一幫經過蘇州的時候也十分緊張。幸運的是,土匪最後因爲火車上的士兵裝備太齊全,沒有進行原來的突襲。 雖然避過一劫,但當火車抵達南京市, 他們還沒有計劃何去何從。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運送寶箱的隊伍呆在南京。那段時間,吳瀛每天屏氣斂息,如坐針氈。 他害怕,要是被劫匪盯上,也只能呆在一個地方, 進退兩難,甚是可悲。
最後, 他們決定先把寶物存放在上海的羅馬大教堂。雖然安全, 但因爲教堂歸法國管轄,屬於國際領域,民國政府不能隨意進入。 這意味着, 他們需要盡快替這批文物找尋棲身之所。 於是,他們便決定在南京蓋一個擁有冷氣,和高度保險的新式博物館。

一路披荊砍棘,文物最終幸免於難

1937年日本軍隊佔據了上海。 上海的那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中頗爲壯烈的,死傷人數更是歷史上數一數二之高。當日本軍隊離南京愈來愈近, 民國政府與時間賽跑, 出動了三列火車,海陸兩路的把文物分別運送去長沙、蘇州、西安和重慶。 這段時期,中國全體人員均是全力以赴,視死如歸。 O’ Neil 說「他們爲了保護家園,晝夜不分,馬不停蹄。不論是文物的守衛、 軍隊, 還是普通人民, 都在拼命逃跑。」
同時,他也十分佩服政府爲了保護文物而下的苦功:「他們的寶物本來暫存長沙。當政府得探子回報,日本軍隊會去長沙時,火車便立刻在凌晨四點鐘離開。雖然國家土地受到嚴重損害,但的確很多文物成功逃脫。那時候,中國的資訊科技很弱, 火車和鐵路不是很發達之餘,運作又不穩定。 最大的問題是,鐵路只有在國家的東邊和南邊。要保護文物完整無缺,又要攀山涉水,越過那麽多地方,的確是個大難題。 」
更加爲難的是,文物沒有什麽可以存放的地方, 哪裏安全便應該選哪裏,例如寺廟、山洞、 私人屋苑,都可以是文物的安身之所。守衛需要做好防潮和防蟲的措施外,還要寸步不離,洗澡睡覺都跟文物在一起。 幸虧辛勞沒有白費,直到世界大戰完結,這些文物都安然無恙,沒有被日本軍隊帶走。 而其他一開始沒有被運送走的也還在南京和北京。 在歐洲, 逢是納粹黨征服的土地, 都必然經過一番踐踏。出乎意料的,日本軍隊卻沒有這樣做。 O’Neill 對此甚是好奇, 便趁着探訪位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時,詢問了一下館長爲何。
館長徐徐解釋:「那是因爲日本的愛國主義思想,跟你們『鬼佬』很不一樣。他們覺得既然我們已經攻下南京和北京,那就是他們日本的一部分,搶劫根本沒有意思。歐洲人卻認爲,把東西從一個國家拿回去自己的土地才算是屬於你們的。」

戰後無從去處, 寶物最終被分家

戰爭後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文物應該會去南京還是到北京去?
當大家在爲這個問題而頭痛時,蔣介石卻在籌謀帶着所有文物去台灣。他相信他總統的頭銜,需要這些文物去證明其重要。 所以, 他帶了46,000 件藝術品, 包括銀器和金磚去台灣。 可是當時的故宮博物館館長並不喜歡蔣介石, 也對國民黨持有偏見, 所以她拒絕去移動任何寶物去台灣。雖然蔣介石很生氣, 但也無能爲力。
他還派了兩部飛機和兩艘船去北京,嘗試把所有知識分子都接到台灣去。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毛澤東已在位,不再會容許他去這樣做。不過,也有例外。就像是大文人胡適,便跟隨了蔣介石去台灣。
有趣的是,那時候所有人都想從中國逃去台灣。包括政府官員、士兵,和他們的家庭。抵達台灣之際,蔣介石完全沒有建立博物館的念頭。他認爲台灣不過是一個暫時的住所,他快便會回到中國重奪政權,所以一開始,文物是隨意存放在倉庫裏。 諷刺的是,他就此就沒有再回去中國。1965年,當他意識到真相時,他才着手興建一個博物館。爲了防止共產黨空襲,他把建築靠山,希望即使博物館受到襲擊,還不至於會倒塌。美國當時也資助了蔣介石一半的資金。這個博物館,便是台北的國立古宮博物館。

文革時期情況嚴峻,故宮博物館歷盡風浪

北京故宮博物館,在毛澤東主席任職時,一直照常開放。O’ Neil 跟大家分享了一件趣事:「毛澤東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 曾經有一個算命師傅告訴他,一生不可踏入紫禁城,方可安享晚年。 那是因爲歷代君王的冤魂還在, 如果他以新皇的名義入住紫禁城,先皇魂魄會被激怒,糾纏上他。所以毛澤東,經常在圍墻外面流連。儘管他不敢進去,也希望可以與它精神同在。這個算命師傅看來也是神機妙算,毛澤東確是活到很大年紀。」
毛澤東坐在城墻外仰望故宮 (取自網絡)
故宮博物館歷盡各種災難,但 O’ Neil 認爲,最爲驚心動魄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比日本佔據中國的時候更爲危險。」説起來,依然心有餘悸。
1966年8月18號,林彪和毛澤東, 站在天安門廣場上提倡「破四舊」。四舊分別是「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那不就間接在説,應該把故宮博物館拆掉?」O’Neill 覺得中國幸好有一位周恩來, 早着先機, 早早吩咐把博物館閘門鎖上。紅衛兵幾番嘗試進入, 但因爲所有博物館員工均被遣散到郊區去研究藝術和讀書進修, 讓這群紅衛兵不得要領。之後,爲了保護文物,周恩來在文革之後五年都沒有開放過博物館。 文物重見天日,已經是1971年的事情。 那時候, 一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Henry Kissinger 希望可以到故宮一遊,爲總統尼克遜(Nixon)在1972年的中華歷史文化之旅做準備。於是,所有在郊區的員工便被召喚回來。

後記

O’Neill 覺得,兩個博物館各有特色,同時也是重要的外交地點和旅遊勝地,非常值得到訪一看。席間,記者問及若要 O’Neill 排序,哪一個博物館應該比較值得先看。他忍俊不禁,笑了起來。 接著,便一臉懊惱地分析,「很多人説過,當年蔣介石把最好的珍寶都帶到台灣去。的確,聞名遐邇的翠玉白菜,現在就住在台北。要是最好的寶物都在台灣,好像國立博物館應該是答案。加上,博物館裏有冷氣,服務人員又是穿著漂亮旗袍的小姐,絕對值回票價。但北京的博物館本來就不是以博物館形式興建,故宮的氣勢又實在值得去感受感受。」然後,O’Neill 嘴角一揚,對觀衆說:「若你也覺得這個抉擇非常困難,最好的辦法便是先閲讀我的新書,再看看你對哪個博物館有興趣! 」
The Miraculous History of China’s Two Palace Museums,《兩岸故宮的歷史傳奇》
作者: Mark O’Neill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5/12/14

更多精采文章

  • 周功鑫:港故宮應兼容中西文化 呈現藝術對話周功鑫:港故宮應兼容中西文化 呈現藝術對話
  • 博物館如何從塵土中復活博物館如何從塵土中復活
  • 好奇好奇
  • 百年騎樓滄桑百年騎樓滄桑
  • 溥儀有乳名嗎?溥儀有乳名嗎?

1+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博物館吳瀛故宮文物文革溥儀

編輯精選

習近平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幫助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1
李家超表示,發展是解決社會問題、改善民生的金鑰匙。(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 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 迎難而上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1
習近平強調,只要堅持一國兩制,香港一定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現場直播截圖)
灼見報道

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30
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陳向寧副總經理(右三)、樊傳庚博士(右二)、參展畫家王秋童(左二)、趙志軍(左三)、林天行(左四)和何百里(右四)。
灼見文化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9
《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強調,愛國愛港是每一個特區從政者必須堅守的政治倫理。圖為今年5月31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香港候任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左二 )。 (亞新社)
灼見報道

官媒:《香港國安法》築牢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屏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9

影片

  • 黃錦輝教授:美國槍擊事件頻繁的深層次原因 軍火產業無法取代?
  • 霍詠強:回歸25年香港為何走向極端政治化?認清BNO本質 英國有善待香港嗎?
  • 雷鼎鳴:美國怎樣違反世界秩序為所欲為?面對挑戰 如何千方百計挖中國牆腳?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 曾鈺成:李家超新問責班子有什麼特點?如何達至中央與港人期望?
  • 嚴浩:減肥為什麼不能衝動?晚餐應該怎樣吃才有效果?多吃健康的油才可以減肥?
  • 雷鼎鳴: 美國軍事、工業、傳媒複合體如何影響國策?世界一哥為什麼愈來愈不受各國歡迎?
  • 何毓贄校長x彭智華:學會品賞紅酒有什麼好處?香港可成為葡萄酒中心嗎?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我的修行路我的修行路 常霖法師
  •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本社編輯部
  • 削弱俄羅斯談何容易削弱俄羅斯談何容易 張建雄
  • 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 陳鳳翔
  • 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 胡孟青
  • 姊妹們,網上情緣騙案在香港大增50%:「殺豬盤」渣男的4大特徵姊妹們,網上情緣騙案在香港大增50%:「殺豬盤」渣男的4大特徵 李偉民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本社編輯部
  • 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 編輯精選
  •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張建雄
  • 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 施永青
  • 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 袁彌昌
  • 李家超班子出爐 曾鈺成:新班子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李家超班子出爐 曾鈺成:新班子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本社編輯部
  • 文言的困難文言的困難 陳章華
  • 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本社編輯部
  • 俄烏戰爭影響內政 美宜懸崖勤馬俄烏戰爭影響內政 美宜懸崖勤馬 黃錦輝
  • 忙中閒與閒中忙忙中閒與閒中忙 譚寶碩
  • 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 盧兆興
  • 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 廖書蘭
  • 旗要三面旗要三面 蔣匡文
  • 民主與民權民主與民權 馮應標

推薦作家

  • 施永青
  • 廖書蘭
  • 鄭明仁
  • 管仲連
  • 何漢權
  • 陳鳳翔
  • 馬國川
  • 陳弘毅
  • 張建雄
  • 葉德平
  • 張灼祥
  • 湯文亮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