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貨櫃碼頭業最近因吞吐量持續下跌,鄰近地區港口帶來的激烈競爭,以及中美貿易戰成為城中熱話焦點。有見及此,灼見名家特設「貨櫃碼頭前景」系列,邀請專家學者撰文,一同深入剖析貨櫃碼頭的現狀、挑戰及前景,並提出應對方案。
香港港口運輸業正處於一個嚴峻時期,吞吐量連年下跌;特區政府、貨櫃碼頭營運商以及業界持份者,為本港貨運業尋找發展路向和機遇,擬定一套長遠可行的方案,已是逼在眉睫,刻不容緩!
共享設施 減排增營運效率
且看看統計數字告訴我們的事實:政府統計處最新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指出,與10年前相比,2017年香港的貨櫃吞吐量,足足下跌13.5%;2012年至2017年間,香港是亞洲區內唯一錄得吞吐量負增長的港口。
面對鄰近港口的激烈競爭、國際航運聯盟的整合,加上中美貿易戰對本港及內地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勢必令本港貨運業雪上加霜,可謂進入冰河時期。如何加強港口競爭力,是當前的重大課題。
近日恒生管理學院從事供應鏈管理政策研究的學者團隊發表研究報告,提出葵青貨櫃碼頭的碼頭營運商之間,應以新協作模式操作,共享包括泊位、吊機和貨櫃堆場等設施,以提升效率。
這個研究,實在來得非常及時。我細閱研究報告,顯示實施新協作模式後,可以令貨櫃箱在碼頭之間的運輸數量,減少接近一半,各碼頭營運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船公司亦可節省每年超過8000萬元的開支,每艘貨輪等候泊位時間平均減少接近一小時;以新協作模式操作,也可降低達超過465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葵青區的空氣質素,並保障碼頭從業員的工作就業。
降成本吸船班靠泊 谷吞吐量
若協作模式可節省船隻靠泊的等候時間及減省貨箱運送成本,預期有助吸引船公司將更多航班靠泊香港,成本降低或會令船公司減收貨主費用,從而令吞吐量回復升軌,締造碼頭營運商、船公司、貨主及市民四贏局面。
報告的建議,實為香港貨櫃碼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思維。有人會問,是否透過這種協作模式,就已經足夠協助解決香港貨櫃碼頭所面對的問題?可以加強香港貨櫃碼頭的競爭力呢?
面對世界航運業的急促發展,香港貨櫃碼頭業界的決策者其實可研究更進一步的深化協作模式,務求擬定一套更深入、更果斷、長遠可行的方案,透過實質及具戰略性的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升香港貨櫃碼頭的營運效率,達致可持續發展及更具競爭力的目標。
因為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包括貨櫃碼頭之港口及物流業為香港帶來穩定的就業機會及發展機遇,香港的經濟生產總值3.2%來自港口及物流業,直接或間接從事與港口業務相關的行業的勞動人口有約18萬人,佔全港勞動人口的4.6%。蓬勃的港口業有助促進經濟發展。貨櫃碼頭的興盛與香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繁榮密不可分。
抗鄰區競爭 整合資源成首務
事實上,港口與經濟發展有着唇齒相依的重要關係,從內地近年積極發展港口可見一斑。廣州南沙於去年宣布一系列措施,包括以銀彈政策吸引班輪靠泊南沙;隨後,深圳政府亦發表《關於促進深圳港加快發展的行動方案》,方案除改善港口現有基礎設施外,亦以經濟誘因鼓勵企業投資。
既然香港特區政府不會採用如內地般的銀彈政策,為保持碼頭的競爭力,出路是靠資源共享,從而產生協同效應,既可減省成本,亦可提升效率。
因此,各貨櫃碼頭營運商之間,應深入研究有關建議,從大局着眼,探討協作模式。港口一直是香港的根,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
坊間近期有一種說法,認為香港不再需要自家的港口,我真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香港的港口在這城市突然消失了,香港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貨櫃碼頭前景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