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獨家專訪,足足等了5年。2012年,梁振英當選特首後,銳意改革問責制,增加兩名副司長及兩名局長(文化局及創科局),陳茂波是特首梁振英眼中財政司副司長的不二之選。
筆者當時邀請陳茂波接受《信報月刊》的專訪,他欣然接受。但事與願違,副司長開設不成,他卻陰差陽錯改任發展局局長,任內極少接受訪問。今年初他獲委任為財政司司長,更順利連任。最近他接受本社專訪,暢談從政心路及香港經濟未來發展的思考。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班子名單新鮮出爐,三司原班人馬過渡,陳茂波榜上有名,繼續擔任財政司司長一職。陳茂波1977年畢業,由初出茅廬的會計師到今天官拜財政司司長,剛好是40個年頭,這段時間香港的變化,他參與其中、看在眼內、娓娓道來。
回想剛踏足社會之際,他形容大學生較少,找工作並不困難,不過香港發展前景未算很亮麗,故他曾萌生出國就業的念頭,畢竟外國發展機遇較佳,後來因緣際會下留港發展。1978年之前,香港是中外貿易的主要橋樑,造就前期的發展,他形容「俗點說就是發國難財」。而改革開放成為香港第二個發展大機會。在這位新財爺眼中,配合地理位置及歷史原因,中國經濟真正起飛是鄧小平南巡後,加入世貿後更是巨龍騰飛。第三次機會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發展,香港本身是金融中心,在融資、專業方面具備優勢,配合國家發展,機遇無窮。
鞏固原有優勢 突破產業單一化
近年香港經濟發展緩慢,被人批評產業單一,年輕人亦缺乏上流機會,似乎難以找新的增長點。政府不斷宣揚要靠內地市場才可以發展的訊息,是否真的要靠國家才可發展呢?陳茂波承認香港人口700多萬,市場較小,所以港人眼光要夠遠、胸襟要夠廣,立足的舞台要更闊,就如香港一直的對手、同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他們不只是做本地生意,專業人士及管理人員在整個東南亞周圍走,才可以有更大舞台可以發揮。」
陳茂波的事業在90年代有長足發展,他形容那時是大時代,「九七回歸曾引發較大移民潮,年輕人機會較多,最多也只是與同學競爭,外國回流的相對少。」他深知現在大學生面對的不只是本土競爭,隨着全球貿易自由化,人才流通更為方便,「大形勢無法扭轉,閉關自守並非一個選項。」
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希望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城市群共同發展,減低人流、物流、資金流障礙,令整個流動更為方便。他希望年輕人將眼光擴闊,現在香港發展不可以單靠自己,內地市場太大,不可忽視。內地與香港企業可以結合各自的優勢,用梁振英的說法就是併船出海。他希望此舉可以為年輕人提供多元、優質就業機會。
人生下半場:以服務社會為核心
一步一腳印,陳茂波走到特區第三把交椅,平步青雲,他的公職之路,源於2004年對立法會的工作躍躍欲試。不少人疑惑,好端端一個會計專業人士,為何會轉換人生的跑道,跑去選立法會呢?回想49歲的自己,陳茂波憶述:「當時有中年危機,整天思考人生下半場如何走,結論是想以服務社會為核心,所以選立法會。」他在2004年輸過一次,2008年終於晉身立法會。立法會一屆任期是四年,陳茂波待不夠四年,便由議事廳轉到政府總部。事緣梁振英上任之初,希望政府架構重組,由「三司十二局」改為「五司十四局」,並加設兩副司長職位,政圈當時盛傳陳茂波會出任副財政司長,但重組方案在27票贊成、25票反對、1票棄權下遭到否決,陳茂波考慮到有利益衝突而避席。
新班子於2012年7月1日以「舊架構」宣誓就任。本來以為緣盡政府,繼續留在立法會監察政府,怎料時任發展局長麥齊光因替涉嫌詐騙租屋津貼、上任12日便告辭職,陳茂波於2012年7月29日辭任立法會議員,翌日接替麥齊光職位,成為罕有具備立法會經驗的問責官員。
角色不同,思考方法有異。陳茂波至今仍然認為議員是相當吃重的角色,目的是要監察政府。但說到實質參考政策制定、動用公共資源、實現理想的機會,必然是在「門常開」中。回想當年由立法會議員轉成司長的歲月,陳茂波坦然承認當年公關處理差勁,予公眾人士負面觀感。「自己畢竟是專業人士出身,做立法會時亦是服務業界(會計)為主,缺乏對大眾的政治敏感度。」
談到發展局局長的職位,陳茂波以「有所發揮」來形容,他自問在發展局時亦盡心盡力,做好土地供應工作,嘗試扭轉私人土地供應不足的困局。他不忘感謝團隊發揮迎難而上的精神,整個隊伍一心想做好長遠規劃,解決樓價、土地、房屋的問題。
有人說陳茂波幸運,由議員到司長再到局長,都是意料之外。2017年1月16日,曾俊華辭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旋即獲時任特首梁振英提名為財政司司長。當年與副司長一職擦身而過,如今卻是正式財爺,世事實在難料。他形容司長職務是「平台更大、資源更多、影響力更深。」最教他難忘的是上任五星期後馬上要面對財政預算案,隨後又要處理金融系統安全、股票市場發展,又成立稅務政策組、再工業化委員會等工作。
歡迎討論政府角色
回歸20年,香港財政儲備不斷增加,政府不時被批評為守財奴,陳茂波希望市民明白香港政府有其他的承擔,要保持財政穩健。上任司長曾俊華亦成立未來基金,應對未來人口急劇老化的問題。但在市民眼中見到的,卻是統計處最近公布的堅尼系數:0.539,較2011年上升0.002,反映貧富差距問題是回歸以來最嚴重,亦創45年新高,僅低於紐約市。貧富懸殊一直是香港最嚴重社會問題之一,陳茂波解釋以往思路是「大市場,小政府」,透過「做大個餅」產生滴漏效應。而客觀現實是並非人人可以受惠,在政府的角度已用不同政策,如成立扶貧委員會來處理。
他認為過去香港的理財哲學不足以令香港走上另一個階梯,希望找到新的增長點,過程中應檢示「大市場,小政府」的思考模式是否仍可行,「鄰近的地方如新加坡、內地都試過不同手段達致目標,如發展產業、吸引不同公司,如政府手段、資源控制,如果香港繼續只搞市場經濟,難以扶植新興行業。」在政府的角色上,陳茂波表示歡迎知性的辯論。
在多次公開場合中,陳茂波曾力撐大灣區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算是現任問責官員中力撐國家政策的一位,「到恩平浸溫泉」之說更惹來非議,但同時反映他對國家政策極有信心,用他的說話,就是「不可不參與」。他希望香港可以了解、再次確定自己的優勢、國家的期望,與其他地方優勢互補,避免惡性競爭,他亦奉勸年青朋友要放開胸懷,多了解國家發展策略。「不是鼓勵全部年輕人北上發展,這是不切實際的。」陳茂波重申:「只要年輕人願意多看多了解,這就是可以發揮的空間。」
陳茂波簡歷:
現任財政司司長,前發展局局長。在加入政府前,他曾擔任多項公職,包括立法會議員、法律援助服務局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策略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和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成員,亦曾為香港會計師公會前任會長和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前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