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故事,再讓大家看一個笑話。故事場景是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馬拉松賽,當頒獎禮結束,天已黑,大部分觀眾已離開,差不多曲終人散的時候;膝纏繃帶、一步一拐的坦桑尼亞選手John Stephen Akhwari突然出現。原來他在跑到19公里時跌倒受傷,但仍堅持半行半走繼續比賽。在現場觀眾的歡呼下,他勉力掙扎、終於越過終點線,成為馬拉松賽的包尾選手。賽後他接受訪問時指出,他在負傷極痛楚、時間大落後的情況下仍堅持完賽,因為國家派他遠道而來不只是讓他參賽,而是讓他完成賽事!”My country did not send me 5000 miles to start the race; they sent me 5000 miles to finish the race.”
當屆的金牌得主固然名留青史,但比冠軍落後65分鐘、包尾的Akhwari知名度亦不遑多讓。原因大概是因為他這句說話,道出了馬拉松精神。
至於笑話,大家可以去YouTube頻道搜索Marathons are for Losers這條搞笑短片;內容看似戲謔馬拉松跑手完賽後沾沾自喜,但成績跟冠軍差天共地,揶揄大部分跑手都是輸家。另一角度看,短片則曲線點出馬拉松運動獨特之處,帶出比賽雖有勝負,但體育精神並沒有勝敗之分的訊息。上述的短片大概能博大家一笑,Akhwari的故事卻啟發了不少人投入馬拉松運動,當中包括德勤中國主席蔡永忠(Philip Tsai)。
完成40場全馬
德勤是世界四大會計師樓之一,中國區屬下有16000名員工。擔任主席的蔡永忠固然是業界翹楚。他在繁重工作之餘熱愛運動,除了長跑外亦常參與足球、壁球、羽毛球等運動。從電視上看到Akhwari的事跡時蔡永忠仍是小學生,馬上立志要跑馬拉松。大概在10年後的1981年,他以sub-3的成績完成了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在石崗舉行的馬拉松賽 (當年馬拉松遠沒有現在普及,參賽者未及100人)。
至今他共完成了40場全馬,當中包括1988年個人首個海外賽事,並前後跑過三次檀香山馬拉松;七次東京馬、四次大阪馬等共20個日本賽,且從未在賽道上放棄,所有賽事都能夠完成,沒有DNF(Did not finish)紀錄。此外,他曾四度完成毅行者賽,最佳成績是23小時。
從電視機前看到Akhwari,到大學時代完成初馬,到今天的40全馬,蔡永忠努力訓練不在話下。完成初馬之前,他已經開始積極訓練參與賽事,其中半馬成績從第一次的1小時45分,在努力下遞減至1小時25分,後期訓練時的每周里數曾高達160公里!
喜愛閱讀的他同時從書本雜誌吸收知識和找尋動力。要列出跑步書籍的經典,他提到Frank Shorter的Olympic Gold: A Runner’s Time and Life、Jim Fixx 的 The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及較近年的 My Marathon: Reflections on a Gold Medal Life。至於Angela Duckworth 的勵志作品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則更加鞏固了他的個人理念。
蔡永忠相信付出努力、不抄捷徑、不偷工減料才有機會取得成果。但他深信我們僅僅能夠控制付出多少努力,成果並不是以比例計算。換句話說,收穫是沒有保證的。把體育精神應用起來,他認為既然冠軍只有一名,就要懂得如何做一個豁達大度的輸家(Gracious Loser),正如參與長跑,並不一定會次次PB(超越個人時間紀錄)。
蔡永忠現年60歲,展開退而不休、在社區及公職繼續回報社會的生活。他寄語年輕一代要做Gracious Losers亦要記住一句邱吉爾名言──”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勝利不是結局, 失敗不是終局;堅持的勇氣是關鍵)。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