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位六年前畢業學生的婚宴,遇到一些好久不見的學生,各有不同的發展,互相問好,細說生活現況,我為他們的成長感到喜悅,這就是作為老師的最佳回報。回想他們在校的情況,讓我同時回看當年的我及當年的學校。自2000年開始,學校開展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國家各方面的情況,包括源遠流長的歷史、政府組織架構與管治狀況、悠久及多姿采的中華文化、多元的民族及民生、教育與學生求學的態度等等。除此之外,推動國民教育創造了一個平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亦能融入價值教育,例如以身教培養學生積極、盡責及接納不同意見等態度。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還記得這批學生當年在香港五四青年節,參加一個穿着中國56個民族服式巡遊及跳舞的演出。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付出了精力及時間,換來的收穫卻不少呢!除了得到別人讚賞外,更重要是體驗到成功需苦幹,必須付出努力;過程中學生或會遇到不同意見,但他們學會易地而處,和體諒與包容的情操,暫時放下個人的看法,彼此尊重及接納別人,為求達到整體目標,做到求同存異。此外,老師帶領學生到內地參觀交流也是難得的好事。老師放下手頭的工作,放下自己的家庭,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只因老師也相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程中既可向學生傳授知識,又可指導他們生活技能。對於一些來自基層家庭,家長忙於為口奔馳的學生來說,這更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這些學生在和諧及寧靜的環境下學習,所培養到的品德讓他們確立自我,尋找生命目標,能成為良好公民 ,默默為社會作貢獻。這些就是教育功能的一部分,亦是老師所樂見的事情。現在社會上存在極大爭議,中學生亦成為爭取支持的對象。從學術的角度看,通識科會運用社會議題,訓練學生作客觀的分析與判斷。因此學校有責任讓學生就社會議題多作探討。
學校是學習場所
社會上有聲音呼籲中學生罷課,指出若是學校不配合,學校就是太保守及打壓學生;又有另一些聲音說要舉報支持罷課的學校等。事實上,學校是一個學習的地方,而且學校要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還有不同家長對學校的期望,最重要是學校要確保未成年學生的安全。在此情景下,大家不難了解中學老師的擔子有多大。再者,學校師生應是一個整體,如因社會爭議而分化了師生,更甚者是互不信任,試問這對學生成長有何好處呢?因此,如能引導各方人士多從不同角度思考,多溝通,多包容諒解,這便不難建立和諧及寧靜的學習環境,使老師與學生均可在學校聚焦於學與教。
在中學階段,學生極需打好穩固基礎,包括基礎知識,各種共通能力及良好品德。這才有利學生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期望中學校園盡快回復平靜,師生各司其職,緊守崗位,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