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華人社會,都一向重視及奉行「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這種風氣歷久常新,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社區網絡年代的香港,即使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父母普遍仍希望他們盡量讀多一點書,以便有出人頭地的日子。不過,現今社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增,副學士的資歷與高等文憑的資歷對就業的幫助是什麼,大家都不甚了解。政府最近更提出要為副學士課程及整個架構重新定位,這是負責任的做法,因為多讀書並非不好,但當每個人也讀書,便要認清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應讀什麼課程。
行行出狀元
我認為父母要了解現今社會狀況,並非一味冀望子女報讀傳統大學。舉例來說,香港眾多行業所需求的人手及技能,各傳統大學都沒有提供相關課程,因為這等大學已經長久以來優化自已擅長的科目,不太可能提供新的品種。所以例如因人口老化而引申出來的長者護理專才,只能倚賴新進的私立專上學院提供。好消息是,現在有不少於十多間這類學院正在積極進行學術評核,以便獲取私立大學的資格。有關於其他各行各業所要求的專業人才,如美容事業,由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去統籌。資歴架構正是這個機構推出來,把各行各業所提供的專業資格用專業的審視,相互比較,訂出一個七級的資歷架構,來統一對不同行業對入職者在不同崗位的要求。所以如果子女不是讀書的材料,如手藝好可以從事各手作行業,即使是「打機」打得叻,或只懂得編寫電腦程式,也有機會引為行內的狀元。
但現實是,部分家長不太理會小朋友的資聰及興趣,硬是不能忘記自己的失敗經驗,所以要求子女勿重蹈覆轍;又或是將自己未能落實的理想,由子女幫他們彌補。
這樣的情況,對孩子可謂影響深遠。家長希望子女學有所成,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換個角度想,香港成功的故事很多,很多時要找的,是一條看起也許平平無奇但明顯適合自己的道路,因為資歷架構之下,第四級是被視為相等於副學士的資歷,第五級等於學士,第六級等於碩士,第七級等於博士。俗語所云「條條大路通羅馬」,確是在這個領域再得到支持。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