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謝祖墀:應對地緣政治新格局 中國企業須調整策略

謝祖墀:應對地緣政治新格局 中國企業須調整策略

謝祖墀指出,「全球化」分工表面很有成效,但潛藏危機,核心技術不能只靠別人,必須在樽頸地帶有所創新和突破。這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07
灼見專訪

撰文:凌嘉偉 攝影:文灼峰

標籤: 中美熱戰全球化危機大灣區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灼見原創灼見名家周年論壇灼見獨家發展機遇科技爭霸謝祖墀
中國企業在新的中美關係及國際局面下,須找出生存之道及繼續發展方向。(灼見名家圖片)
中國企業在新的中美關係及國際局面下,須找出生存之道及繼續發展方向。(灼見名家圖片)

新冠疫情自年初爆發以來,中國率先走出疫情困境,以高速復蘇經濟,第二季及第三季度分別錄得GDP按年增長3.2%及4.9%。然而,高風諮詢公司創始人兼CEO、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謝祖墀指出,隨着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改變,尤其是中美關係不斷惡化,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很大的政治壓力,令中國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企業面對很多新的挑戰,必須作出新的抉擇。

美國總統選舉於11月3日舉行,民主黨的拜登已獲足夠的選舉人票當選,唯現任總統特朗普指多個州份出現舞弊,矢言會提出法律訴訟,但謝祖墀認為,中美問題不會因為某一人當選而得到解決,因為近年美國及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變,民調反映大部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較為負面,短期內仇華或不信任中國的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謝祖墀在過去近30年間曾為國內外數百家企業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對中國市場及企業狀況相當熟悉。他指出在這個局面下,無論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以至民營企業,都需要思索及調整策略,應對中美關係及國際局面的改變,以尋找生存之道及繼續發展的方向。

中資科技公司遭受最大打擊

中美爭拗其中一個主戰場是科技領域,特朗普政府指中國科技公司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特別針對包括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令這些公司在中美交惡中受到最大打擊,而且受影響的不僅在中美之間,還有來自美國盟友,包括五眼聯盟國家的壓力。

謝祖墀表示,新冠疫情改變了很多人類的行為,無論工作、溝通以至購物方式都出現重大改變,加速了遠程工作、會議、購物等電子平台及工具的發展,相關的科技公司本可受惠於疫情帶來的商機,但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壓乃是人為的,所謂「國家安全」的定義沒有準則,任由他們詮釋,以針對一些對美國科技發展有威脅的中國公司,作出制裁行動。

他指出,美國抵制中國科技公司其實是過去30年全球化的結果。美方對中國科技公司窮追猛打,令中國企業必須反思過去受惠於全球化進程而忽略了的潛伏危機。

美國於30年前啟動全球化分工模式,把一些工序外判到低成本、廉價勞工充足的國家如中國及印度,但保留了高增值領域,例如研發及高端技術。當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令大量勞動人口可以供應市場,承接外國訂單生產製造,從而推動經濟急速發展。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其高增值集群式供應鏈並不容易取代。(Shutterstock)

中國忽略全球化潛藏危機

謝祖墀表示,全球化模式本來運作很好,有清楚分工,互惠互利,中國按照這個遊戲規則,過去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但過程中沒有發展某些核心科技,忽略了自主創新,以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性,例如研發芯片技術便落後於人,一旦遭到美方打壓下,中國政府發現如果不能掌握核心科技,就很容易會被人扼着咽喉,制住命門。

「全球化分工表面很有成效,但潛藏危機,核心技術不能只靠別人,必須在樽頸地帶有所創新和突破。這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現時中國開發芯片如火如茶,中央已作出明確指示要有所突破。謝祖墀表示,中國的特點是中央作出號召後,地方政府、企業及創業家一定會積極響應,尤其地方政府會配合企業,提供資金及地方便利發展。按照以往經驗,眾多投入開發芯片的地方政府及企業中,最終只有小部分企業會取得成功,但由於市場基數大,小部分乘以大基數,在國際上的數目亦會很大。

「我預期中國在芯片技術研發會有所突破,為整個芯片產業鏈帶來改變,解決目前樽頸問題,並為全球科技發展新格局帶來影響。然而,這不會在今年或明年出現,但在三至五年後會出現改變。」

「去中國化」論調出現180度轉變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今年1月內地率先爆發疫情後,全國許多地方生產停頓,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當時美國、日本及多個西方國家的政府及企業,均認為中國生產停頓影響深遠,再不能只把供應鏈放在中國,必須撤出中國,投資到其他國家,或是把生產回流到自己國家。一時間「去中國化」或「逆全球化」的論調甚囂塵上,在2月至3月間達到高峰。

「當時我曾與不少客戶,包括跨國企業的CEO及內地民營企業高層研究此問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要分開不同種類的供應鏈去看問題。若是增值程度最高的供應鏈,例如手機及iPad等高端電子產品,要求很強的生產能力,需要集群式(cluster)供應鏈的存在,並不容易隨時抽走轉移到其他地方,而中國在此方面有很大優勢。」

其後,隨着疫情發展,中國控制疫情較其他西方國家更快,反觀其他國家仍在控制疫情和重振經濟之間糾纏,沒能力全面恢復生產,而到了5月至6月間,「去中國化」論調已出現180度轉變。

「由討論如何去中國化,變成看到中國經濟及市場發展前景不俗,中國更是很多企業唯一有錢賺的市場。因此很多大企業明白不是要去中國化,而是要加強在中國的投資及市場滲透率,以享受中國市場帶來的紅利。」

事實上,中國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復蘇的政策,包括「雙循環」理念,即以內循環配合外循環的政策推進經濟發展,而這些政策已收到一定的成效,可見於國慶黃金周內地大量民眾在境內旅遊消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中國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會有正數,反觀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會出現負增長。

謝祖墀以過來人經驗,鼓勵香港年輕人把握機會,到大灣區學習及發展事業。(灼見名家圖片)

年輕人應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在全國致力復蘇經濟的形勢下,10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南下深圳視察,慶祝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謝祖墀指習主席這次南下極具象徵意義,為深圳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路向提出願景和指示,可以預見深圳會更加開放,擁抱創新,更加大膽作出新嘗試,而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亦迎來機遇,可以分享大灣區未來發展的紅利。

習近平更提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謝祖墀亦以過來人身份,鼓勵香港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學習及發展事業。

「我在1992年底回內地工作,代表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上海從事管理諮詢工作,當時中國相對落後,我在30年來見證了中國逐漸富強,不但看到中國發展的軌跡,更重要是體驗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轉變,他們具有雄心壯志,而環境氛圍容許他們可以發揮才能,實現壯志。」

謝祖墀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不要顧慮普通話不行或對中國不了解,當年他邊做邊學,發現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難,「中國的機遇特別大,很值得嘗試。」他說。

謝祖墀簡介

高風諮詢公司創始人兼CEO、香港國際金融學會創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在過去近30年間,經常穿梭內地與香港之間。曾經帶領兩大國際管理諮詢公司(BCG和Booz Allen Hamilton)在大中華區的業務。

為包括國內外的數百家企業提供過戰略管理諮詢服務,涉及在華商業的各個層面,以及中國在世界的角色。亦曾為中國一些當地政府提供過戰略、國有企業改革以及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建議。數本管理書籍的作者,包括 The China Strategy 和 China’s Disruptors。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士、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博士、MBA。

更多精采文章

  • 徐家健:拜登上台帶來喘息機會,中國可把握時間轉型徐家健:拜登上台帶來喘息機會,中國可把握時間轉型
  • 李浩然:後疫情時代香港新機遇──以大灣區視角說起李浩然:後疫情時代香港新機遇──以大灣區視角說起
  • 專訪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重整香港創科藍圖 ,啟動經濟發展新引擎專訪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重整香港創科藍圖 ,啟動經濟發展新引擎
  • 凌嘉勤:以「四新」精神發展北部都會區 勇於離開舒適圈 融入大灣區凌嘉勤:以「四新」精神發展北部都會區 勇於離開舒適圈 融入大灣區
  • 香港下一個5年是關鍵時刻香港下一個5年是關鍵時刻

  • 徐家健:拜登上台帶來喘息機會,中國可把握時間轉型
  • 曾鈺成:特朗普會首開美國總統先例,宣布特赦自己?
  • 鄭赤琰:東盟或能協助化解緬甸僵局
  • 施永青、徐家健、謝祖墀:中國不會因內循環而封閉
  • 朱雲漢:展望後新冠病毒、後特朗普時代全球秩序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美熱戰全球化危機大灣區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灼見原創灼見名家周年論壇灼見獨家發展機遇科技爭霸謝祖墀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