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戲劇的發展非常蓬勃,今時今日,劇場表演,可謂「百花齊放」,不同的劇團,正在搬演不同風格的戲,亦有不同風格的演出。
香港話劇團創團(下稱「話劇團」)於1977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40年的歷史,可分劃為兩個時代──1977年,話劇團成為本港首個職業化的劇團,這是香港戲劇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至2001年,話劇團從公營機構轉型為有限公司,又是另一別具意義的印記。
為了紀念話劇團成立40周年,行政總監陳健彬(下稱“KB”),透過與40位嘉賓的對談,梳理出話劇團40年以來的歷史和拓展路向,結集成書。新書《40對談──香港話劇團發展印記1977-2017》(下稱《40對談》)的發佈會,就在2018年1月7日下午2時,於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行。
當日,出席發佈會的嘉賓眾多,台上、台下,都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還有不少話劇團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可謂星光熠熠!
四十對談勤修史
發佈會的司儀是潘璧雲,原是話劇團的全職演員,後轉任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部經理,也是《40對談》的主編。
KB服務於劇團長達17年,「目睹話劇團從過去到現在,幾代人的聚散,人和事的變遷……」於是肩負起這個使命。他在開場白中道出,自己既非職業寫作人,下筆並不容易,但「最初得到太太,還有林克歡老師的鼓勵,加上劉兆銘先生、任伯光老師的支持,於是毅然執筆,從去年初夏開始,花了18個月的時間,動筆『修史』……」
《40對談》採用「記言」的方式進行撰寫,邀請40位對劇團發展極具意義的人士,通過「對談」,將不同角度的「集體回憶」,加以紀錄、整理,從而將話劇團發展的歷史軌跡勾勒出來。
40位嘉賓的對談,可減低資料的偏差、失實,背後還帶出了不少未曾公諸於世的故事,除可增加《40對談》一書的可靠性及全面性之外,亦可加強其吸引力和閱讀趣味。
KB指出:「每次對談,都要花盡心思,擬設問題,引導嘉賓講述個人與劇團之間千絲萬縷關係。」除了對談內容,每篇均由他親自撰寫出「前言」及「後語」,補充背景資料,亦道出他與對談者交流的感受。
團結則存趨至善
首先上台發言的是話劇團前藝術顧問任伯江博士,也是KB的老師,他幽默風趣,透露當年曾收到一份「功課」,就是KB與太太合作拍了一套「小電影」,原來是一個戲劇小品,並以邱吉爾曾引用的名言“United we stand”(團結則存),高呼「戲劇萬歲」作結!
話劇團創團時訓練班導師劉兆銘,也在演員劉雅麗陪同下,前來「撐場」。他在台上謙稱「『香港話劇團』是我的師父」,並指出劇團的演員比較謙虛,「眼睛不會長在額頭上」,而且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作為觀眾,每次觀劇後,他都會期待更好的演出。
探索藝術新領域
然後,上台的是話劇團的藝術顧問鍾景輝、桂冠導演毛俊輝、前藝術總監陳尹瑩、現任藝術總監陳敢權,以及劉雅麗。
在香港無人不識的King Sir笑言:「幾十年來,我看着KB與劇團一起成長」。話說當年,由於King Sir在電視台工作期間,兼任話劇團藝術顧問,通常要下班後,才能開會,陳健彬要經常再「加班」,為了話劇團的工作,「朝九晚九」也毫無怨言。
「話劇團走向公司化,踏入新的階段,在藝術取向方面,也要帶出新面貌,工作一點也不簡單。」毛Sir還記得2003年,就是爆發「沙士」那一年,話劇團與中樂團、舞蹈團,攜手合作,製作《酸酸甜甜香港地》,為香港人「打氣」。這齣音樂劇由他擔任導演、何冀平編劇,「大家一齊帶着口罩,到我家開會,至今記憶猶新……最難忘的是2006年,《新傾城之戀》到北京演出,走進首都劇場,原汁原味的『港式』演出,大受歡迎,而且得到好評。」毛Sir說起往事,仍回味不已。
「人稱『孟嘗君』的KB是個『好好先生』,跟着他,經常有『好嘢食』。他是行政總監,也是我的老師。我們還一起去唱粵曲,常常出雙入對……」談笑風生的陳敢權,期望話劇團有更多更好的新機遇。
陳尹瑩博士在1986年開始擔任話劇團的藝術總監,「早在1978年,我已為《馬》當舞台監督。」當時King Sir為話劇團翻譯及導演《馬》,而且演出其中一角。「King Sir每次出場前,總會握着我的手說:『我的戲,交給你了!』」自此之後,她當導演,每次演出開場前,也會像King Sir一樣,握着舞台監督的手,說一聲「我的戲,交給你了!」這是一份交託,也是一份尊重!
著名演員劉雅麗,多年來參與不少話劇團的演出,她笑稱:「我與KB關係特殊,我在玫瑰崗學校念書,四歲開始,陳太已是我的『Miss』……」她在演藝學院畢業後,隨即考入話劇團,當時楊世彭任藝術總監。「面對不同的導演、演員,如何磨合?實在不容易!」從1990到94年,她在話劇團,不斷思考探索的,就是「How to be professional in theater?」
「我很幸運,得到《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演出機會,與周輝、『阿寶』(即馮蔚衡)等多位同事合作,一起孕育這齣戲,舞台劇是『ensemble work』,缺一不可……」她出外行走江湖多年,「每次回『娘家』排戲,總是最安心,可專心做好自己的本份」。
獨立營運展業務
隨後的幾位嘉賓,都是位高權重的政府官員,包括前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前教育署署長余黎青萍(Helen)、前市政總署助理署長馬啟濃。陳達文博士是《40對談》書中第一輯「歷史篇」的首位訪談者,道出了香港在七十年代的文化政策與香港話劇團成立的前因後果。
余黎青萍曾是KB的上司,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KB已曾跟Helen表態,如果香港話劇團脫離政府獨立營運,他願意辭掉公務員的工作,轉到話劇團服務,放棄政府僱員的種種福利,可見他對行政總監這個崗位的投入與忠誠。Helen語重深長地說:「香港有話劇團、舞蹈團,也有中樂團……絕不是文化沙漠!」
馬啟濃則談及表演場地,早在1977-78年,他任職康樂市容主任時,舞台只是個帳幕,他唯有「土法煉鋼」,絞盡腦汁予以改善!
接着,任職話劇團的馮蔚衡、梁子麒、黃詩韻,以及資深藝評人曲飛、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崔德煒走到台上,與大家分享個人的感受。馮蔚衡是助理藝術總監,負責統籌及策劃話劇團「黑盒劇場」的節目,她特別感謝King Sir的教導,也感謝KB的提攜,還有同事的合作。她指出「黑盒劇場有更多的空間,可將不同的類型的戲劇,帶到觀眾的眼前……」
曲飛撰寫藝評,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任職香港報刊的文化版記者。他認為《40對談》的作者更重要,「KB有過人的魅力,40年來從不樹敵,如何管理一班『反叛的』藝人,實在不簡單……」
梁子麒在求學時期,已是戲劇發燒友,畢業後,曾先後兩次投考話劇團全職演員,都不獲取錄,其後「棄藝從政」,自2001年開始,加入了劇團,擔任節目主管。他認為當前急務,除了開拓觀眾,還要拓展場地,政府制肘頗多,阻礙了戲劇的發展趨勢,他笑着說:「我終於明白了,不被取錄,是因為我太『乖』!」
黃詩韻在2009年加入劇團,出任市務及拓展主管,她指出劇團現時的情況:「節目多了,觀眾也增多,但競爭亦更大……我們需要開拓觀眾,也要找企業贊助,以維持劇團的業務發展。」
崔德煒出身商界,曾任劇團財務及行政經理,他仍記得當年在4月1日上班,要在一個月之內弄好劇團的政策程序條例,因為話劇團公司化……
退休無期話當年
壓軸登場的是資深演員雷思蘭及周志輝,兩人在台上妙語如珠。周志輝告訴大家,他加入劇團已有36年,還說近年KB經常問他「幾時退休?」──「我不會退休,除非你『炒』我。」真是妙問妙答。
雷思蘭於1983年加入劇團,是楊世彭聘請她的。「最初見到KB,很『靚仔』,似足內地的明星,還以為他是演員哩!」她笑言自己在劇團30多年,可說「從青春走到白頭」。
時間飛快地過去,兩個小時的發佈會,就在現場的歡笑聲中結束。
製作一個舞台劇,演出背後付出的時間、精力和心血,絕不簡單,營運一個劇團,箇中究竟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甘苦與喜樂?你可有興趣,翻開《40對談》,聽聽「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