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世,就要學習與人相處;新生命誕生的一刻開始,就要依賴着父母的照顧。嬰兒時,個體非常脆弱無助,不能自我照顧,所以要時時刻刻都依附(attachment)母親,要睡在母親的懷抱以得到溫暖和保護;要喝媽媽的奶以得溫飽和成長。之後漸漸開始學習語言、站立、走路等;慢慢地認識這個世界。及後各人都要接受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等十多二十年的教育。完成學業之後,才能投身社會,尋找工作,養活自己,再不需要靠父母照顧。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大致相同:由依賴他人(dependent)到獨立自主(Independent),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和而不同
雖然人能夠獨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一個人凡事自我中心,行事我行我素、做事獨斷獨行,與人格格不入,並不可取,也不可能。人類需要互相合作和彼此幫助才可以解決工作上、生活上、社交上的種種困難與挑戰。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能力、才幹和時間畢竟相當有限,所以必須要學懂與人攜手合作,互相倚賴(interdependence)。由我到我們(From I to We)。俗語說「一個人走得快,一隊人走得遠」。但人生漫漫長路,走得快並不太重要,但能走得遠,走得穩才重要。因此,團隊(Team)才是致勝關鍵,而西方管理學者所說做「團隊精神」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和而不同」。
「和」可算是中國傳統價值的核心。現時的北京故宮博物館原是明、清兩代400多年的皇宮和朝庭。紫禁城的面積非常宏大、有近千間建築,當中最重要的建築群當然是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可想而知,「和」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何等重要。「政通人和」、「風調雨順」都是歷代中國統治者所祈求的事:前者是有關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後者是大自然氣候的變化。孟子說「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君臣和則國家富彈;家和則萬事興旺。因此要「國泰民安」和「家庭興旺」,和諧的狀態必須持久保持。《論語》有云:「禮之用,和為貴」。和的意思是適中,不多也不少。「禮」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法則和規矩,令人和睦相處,社會有秩序,人民可安居樂業。
孔子強調尊重別人的重要,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鼓勵和而不同(emphasize harmony, respect differences),討厭同而不和(the same but not harmonized)。前者是指大家願意聆聽對方的意見,尊重及包容不同的聲音、各人都願意為大局着想,致力「求大同存小異」,尋求最大的共識(Consensus) ,避免擴大矛盾,產生紛歧和爭端,消耗內部的精力。後者剛剛相反,各人心裏的想法不一致、各懷鬼胎,只是為求私利,結黨謀私,只顧眼前小利,損害大眾長遠利益。所謂「小人」就是只顧個人利益,而沒有堅持理想,也沒有風骨,容易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見利忘義。「同」是表面的和聲同氣,卻不是心裏的同心同德。這些集團過到利益、瞬間崩潰、會出賣朋友、機構甚至國家。
「和」是要建基於「尊重」和「欣賞」兩種品德。世界的事物都是多姿多彩的,決不是單一乏味的。例如顏色主要有七種顏色,更可幻化出萬紫千紅的花卉。音樂主要可分為八個音階,更可以譜出無數美妙做旋律,動人的樂章。食物的味道,主要可分為甜、酸、苦、辣、辛五種味,也可以烹調出各有風味的菜式。顏色的配合調和、音樂的協奏和唱、食物的和味,都令人欣賞。「和」就是要適中,恰到好處。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人的身體也要講究五臟六腑的調和與平衡,體質太燥熱或太寒涼都屬於失衡,身體「違和」,就會生病。另外,大自然孕育着無數的植物動物,每種生物不單都有生存的價值、而且互相倚賴、共榮共枯。生物的多樣性(diversity)能確保生物之間的平衡和「生物鍊」的穩定。草為草食性的動物提供食物,而草食性動物又會為肉食性動物提供食物。這就是所謂的食物金字塔。世上的各種生物相生相克、互相倚賴、所以缺一不可。小至病毒細菌,大至飛鳥猛獸,在大自然系統中、都扮演着有一定重要的角色。所以大自然本身已突顯了「和而不同」的重要。故此,世界不應該是一國獨大,一個國家也不應該是「一言堂」,領導者應聽人民的聲音。機構也要尊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期望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才會對整體有利。團隊精神就是為了整體的利益出發、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
雁群是團隊精神的最佳例子。雁群是候鳥,在冬天的時候要飛住南方過冬。可是要飛行的距離達幾千公里、而且要飛過無數的高山,對雁鳥的體力要求很大,所以雁群就必須共同進退發揮團隊精神。牠們一群約有數十隻大大小小的雁兒。為減少氣流的阻力、牠們以「人」字型飛行、飛在最前的一隻最辛苦,因為風阻最大,所以飛行一段路程之後、便要由另一隻雁兒替代牠領頭、如是者各隻強壯的雁輪流當領頭雁、其他弱小的雁兒則在兩旁隨大隊飛行。雁鳥會一路飛行一路鳴叫、以加強彼此的溝通和提升士氣。雁群能共同進退,齊上齊落,一起休息、一起覓食。遇到飛行中有雁鳥生病或受傷、雁群會安排幾隻雁陪伴牠,待牠身體好轉後、再一起追上雁群。雁群是不肯放棄任何一隻雁友,因為牠們都知道一隻孤雁是不可能獨立飛越千里,到溫暖的地方過冬。結果終會冷死。
團員可以「平起平坐」
團隊精神是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全體的成員都可以不分你我,一切為團體,「有福同享,以有難同當」。其實只要有兩個人或以上已經可以組合成一個團隊。例如俗語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或「上陣不離父子兵,打死不離親兄弟」等。就是說明協同效應 (synergy) 一加一不單等如二,亦可以是個更大的數值。當然,團隊不單只是夫婦檔、父子檔、兄弟幫或同鄉等靠血緣及地緣關係,而是可以跨界別、年齡、種族的團隊組合。例如三國時代的劉、關、張的桃園結義和《西遊記》小說中的四師徒要到天竺取佛經的故事,四人各有性格、各有優點缺點,但四人的目標一致,同心合力,排除萬難,最終能完成任務,成功取得佛經返回中國。
所謂團隊,就是沒有明顯的層級關係,團員可以「平起平坐」,每人都有充分的發言權和投票權。像《西遊記》中的人物,師徒之間能互相合作,互補不足。管理人都有句名言「世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卻可以有完美的團隊」呢。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易經》的卦象一般只有六爻,但只有「乾卦」和「坤卦」有「用九」和「用六」兩枝特別的爻。乾卦的用九是「群龍無首」一般人都以為群龍沒有首領就一定是凶,但用九爻辭竟然是吉。原因是群龍並起但各不爭奪,達到「和而不爭」,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無為而治就是激發個體的自發性,不必依靠外力監察,各人都抱有「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所以是管領的最高境界,團隊的經營的終極目標。
「和」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
「和」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庸》謂「和也者,天地之達道也」。「和」是值得我們追求的。但如何達至「和」呢?那是一件絕不簡單的事,因為無論國家或個人都有爭先、爭雄、爭霸和爭勝欲望,爭權奪利是人的劣根性。例如美國的文化研究學者亨庭頓教授在1990年代提出著名的「文明的衝突」(The Clashes of Civilizations)理論 。他預言基督宗教文明將會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回教伊斯蘭文化產生巨大的磨擦和衝突,並會令世界很不穩定。
「和」的精神是「不爭」。中國儒家思的終極目標是想「平天下」,不是稱霸天下。儒家否定霸道,推崇王道,前者「以力服人」,後者「以德服人」,人民都對領導者心悅誠服,國家才可以長治久安。團隊精神就是不爭私利、不爭權力,彼此能夠平起平坐,以理做事,以德安人,成員都抱着「成功不必在我、卻必定有我」的精神。每個成員盡量減少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願意將榮譽歸於團隊,利益歸於大家。要人人全力付出、不求個人的得失榮辱,這要視乎個人的胸襟和德行。希聖學賢,帝堯與帝舜都可以做到退位讓賢(禪讓),是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為重,不像秦始皇要子孫世世代代稱皇,但秦朝只傳了兩三代,短短15年便土崩瓦解了;「千古一帝」卻只遺下惡名和千千萬萬的兵馬俑,埋在厚厚的黃土之下。
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出處不可考,而且有點失實,但也可以說出「合則生力」的精髓。例如中國的電子商業巨子馬雲早年與十多名朋友在杭州創辦阿里巴巴公司,常年這班小伙子被人視作「烏合之眾」,但30年後這個集團已成為商業的傳奇。「自古成功在嘗試」,近年也經常聽到不少原先的小團隊發展成跨國企業。
團隊必須用心經營
「和而不同」是團隊賴以成功的關鍵,團隊的形成與建立,發展與維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認識、從而產生默契,經過無數的考驗才能產信任。因此團隊是建基於溝通(communication)、明白(understanding)、認可(recognition) 、尊重(respect)、信任(trust)、參與(participation)等。成員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崇高的理想,不爭朝夕、爭永遠;不爭蠅頭小利,放眼世界。兩贏思維,利益大眾。
團隊精神(Teamwork Spirit)最大的信念就是TEAM,Together Each Achieves More。成功的團隊人人同心同德,便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Synergy),即每一個成員都會獲益受惠,團隊的能力能量大於每位成員加起來的總和,1+1+1>3。相反,失敗的團隊內部不和,成員互相猜忌,產生內耗,1+1+1<3,就很不理想了。因此,團隊必須用心經營,無忘初心,互相欣賞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