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許多孩子都覺得上課、作業沒趣味,是次山東之旅,我們參訪當地著名的民辦學校濰坊昌樂二中,親眼見證這所學校,如何藉着翻轉教育,養成一批優秀的學生,發展成今天合共8,000個學額的規模,也讓我再次認定學與教過程中一些最基本的成功關鍵,可說是大開眼界。綜合旅程觀察,我最感深刻的包括以下幾點:
翻轉基本步
昌樂二中每班有56人,教室設備十分簡單,相對於香港某些學校,甚至可說是簡陋。每個教室內放置了四張大型長方桌子,56個學生圍着桌子兩旁對坐。教室前後方都有黑板,靠窗那端牆上方有塊電腦屏幕,但放映效果跟我校準備報廢的那些器材相差無幾,其他的資訊科技也是寥寥可數。換句話說,他們的翻轉方式有異於全球,學生根本沒什麼機會上網看影片,預習的是大量印刷文章。領隊的侯傑泰教授笑說這是「紙flip」,可見「翻轉」之真諦並不受資訊科技拘限,而是學生是否有充分準備。
學之煉金術師
老師甫進教室,在黑板寫下該節課的學習目標,然後作提綱挈領的開場白,當中巧妙地融入學生事前的預習,並拋出精妙的提問,接着,全體學生就展開主動而熱烈的討論。
學生分成14個小組,同步朗聲討論,場面相當震撼。期間老師來回巡察,適時介入指導。討論完畢,每組把討論重點書寫在黑板,老師挑出精彩的,邀請學生即場解說報告;而老師則邊聽邊圈出重點,在同學報告完畢,隨即給予反饋,當中包括認同及反詰,並提出更具挑戰性的高階問題,把學習之火苗繼續延伸,最後作出精彩的總結,整個過程環環相扣,教人不禁擊節讚賞。
說到底,課堂是否成功,關鍵在於老師。他就彷彿一位煉金術師,以扎實的學養見識,帶動着同學的學習,難怪同學們目不轉睛,全神貫注,臉上都流露出學習的滿足。今天,我們當老師的,若發現學生對學習提不起勁時,是否應當先作自省:我有沒有偷去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動車教學法
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其中一人擔任組長。組長的角色很重要,帶領和總結討論。討論進行時,組長帶領組員起立,全程站着討論;這方法甚是可取,既能讓久坐了的同學伸展肢體,也能提升他們的專注力。
組長也不過是十來歲的小子,其領導力之高讓我嘆為觀止:發覺有組員意見未能到位,組長就會不斷作出鼓勵,請他重頭再來;發覺有組員稍為寡言,組長就設法幫助他投入……。全班56人,4人一個小組,換句話說,即每班至少有14位組長!我最感好奇的,是老師如何發掘出這麼多的小導師,又如何培養出他們這種優秀的領導力?
侯教授解說,這其實是動車教學法。動車是列車的類型,它是中國獨有的叫法,用以區別從前的普通列車。一般情況下,普通列車是靠機車牽引的,車廂本身不具動力;而動車車廂自身則具有動力,運行時,不光由機車帶動,車廂也會「自己跑」,這樣就可以把動力分散,運行速度就更快。班上每個小組就像一輛小動車,老師是大車頭,組長則是小車頭,十多個大小車頭一起協作互動,學習的巨輪自然不斷向前滾動!
另外,長桌子上有兩個黃澄澄的獎盃,放在兩個表現最出色的小組面前,一旦拿到這個獎盃,就是莫大的榮譽,同學討論時瞥見它,內在的動力又冒出來。
絕不獨享優秀
那些當組長的同學絕對是尖子,在香港的尖子大多只顧「獨『享』其成」,不願與別人分享知識,可是我眼見這班組長,除了在討論過程展現出其領袖風範,隨後還會在教室外面張貼的壁報上,為自己的小組打評鑑,具體說明自己的觀察,各人可以怎樣更進一步,可見他們是真心為別人着緊。真正的優秀,是能讓其他人也變得優秀,此言半點不假。
汲取失敗的效益
我們到訪昌樂二中時,適逢他們已考畢期考,老師在其中一課節給每人分發一張問題紙,原來上面臚列出學生應試中表現稍遜或不懂作答的題目,讓同學重新檢視一遍,分析自己到底未懂什麼,從錯誤中學習。最教我驚訝的,是這份問題紙人人不同!即是說,老師批改後為每個同學度身訂造一帖「方劑」,背後的準備工夫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傳遞了一種正面的價值觀:學習過程出錯根本是尋常事,毋須為此感到難為情,反而要珍惜這個機會,捕捉自己未搞清楚的概念,體現那句老話:失敗乃成功之母。
一絲不苟學寫字
中學生正襟危坐,天天學寫字,是另一個教我嘖嘖稱奇的課堂。老師由坐姿開始談起,雙腳及手臂如何擺放,筆桿如何拿捏,都不厭其煩地再三說明,接着以粉筆在黑板上把一點一撇一捺逐一示範。然後着孩子把一紙張摺成「米」字般的格仔紙,認真地臨摹一些詩詞歌賦。每當學生有哪筆出錯了,老師就逐一糾正。
香港教育局大力提倡資訊科技,課堂上老師大都倚賴簡報表教學,愈來愈少使用板書,甚至中文課也不例外,難怪今天孩子愈來愈搞不懂筆順次序,而那手硬筆字亦日趨難看。
帶着數據去旅行
為這個山東行點睛的絕對是侯傑泰教授!除了安排是次交流,侯教授更於旅程中隨在隨教,一有機會就分享他多年來的教學及研究心得,大家不禁笑說侯教授原來帶着數據去旅行。他幽默生動的講演,緊緊扣連着我們在學校現場的所見所聞,於是那些數據也變得格外立體,在大家的腦海跳動,交流效益自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