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愛上文學以後,就想像古代的人怎樣把這些作品傳遞呢?要做到好像宋朝詞人柳永那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作品必須有韻律才能牢記並傳誦。當然,宋代時人確會把詞唱出來,試想想,我們現時只是欣賞文字已經覺得那麼有價值,如果能把它們重新譜曲,就更有生命力了。
於是,大概十多年前開始嘗試找些宋詞來試試配上旋律,我沒有太多音樂上的造詣,選的都是自己喜歡和具有特色的。在此舉出幾個例子,說明音樂與宋詞結合的考慮和特色。
古人充滿音樂感
唐詩宋詞都有定押韻位置,宋詞必須按詞牌填寫。我們可以想像那就像一首歌譜,定了大小調、節奏、字數和怎樣押韻,然後就交給詞人填詞一樣。現代的我們自然難以還原當時的樂章,而且當年也不會像現今的曲式旋律多變豐富,但我們可以從這些音樂的規律中找尋可以置喙之處。
除了興趣之外,作為教育工作者,做事自然不忘為學生,詞譜了曲,就解開了死記硬背這個難解的結了。無論是中小學生,學習古文最令人卻步的每每是要把文章整篇整篇的背下來,部分字眼還生僻難明,令人頭痛。將宋詞變成了樂曲,學生就容易唱出記誦,連帶難字也不會不懂讀了,這個大家如聽過鄧麗君或王菲唱出的《但願人長久》就很明白。在這裏我們不一定解決明白詩詞內容的問題,也不一定要解決,這個稍後再舉例解釋。
粵韻誦讀近古意
古人之所以吟誦詩文,就是在搖頭擺腦之際,把文章的韻律感都讀了出來,配上音樂,就更能突出詩詞本身的韻律,變成旋律,使人更感受到作者心聲及作品內容。而且唐宋時候的語法、音韻、用字都跟粵語非常接近,所以這種方式的嘗試可能性是不少的。
我們試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秋情》解釋一下:
《聲聲慢.秋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 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這裏,我們看見多個疊字,好像真的把所有的愁緒,以及將天氣、季節、氣氛,都堆積在一起了,而由給予人有催逼之感的入聲韻配合內容以後,構成了的是一幅更為淒清的境況,唱出來的時候就更能表達到那種愁緒,似乎真的抵受不了那季節、那天氣、那孤單。大家可以在互聯網上聽聽這個版本,看看能否讓你有類似感覺。
第二首介紹的岳飛的《滿江紅》,也是用入聲韻,例如﹕如烈、月、切、雪、滅、缺、血、闕等字皆是,當配上音樂唱出時,所表達那種國破山河,慷慨激昂的感覺就更為強烈了。
《滿江紅》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少時記誦老時明
第三首是剛上載不久的,是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這首詞最有趣的是看似簡單,在年少時讀到的時候以為自己明白,還覺得作者胡說,兼且浪費了字句,重覆了「愛上層樓」和「欲說還休」這兩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更加和前句格格不入,好像忽然轉了話題似的。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後來長大了,到了如今再看,才知道作者的厲害之處,「愛上層樓」就是少年的特性,追求刺激、理想、高遠的事情,一層不夠,還要再上、再上,自後找到最高最美的景點自拍。
從「不識」到「識盡」,從想衝想試想冒險,到了「識盡」之後,就「講嚟嘥氣」,一切都算了,說其他吧,成家立室,生兒育女。話題從真正單純內心的感受內化成的深沉,不再多言,只是閒聊生活瑣事,天氣季節 。
「卻道」其實是呼應「強說」,那是整個態度的微妙轉變,青年時怎樣裝也要裝得很憂鬱很酷的樣子,大家看看那時自己的舊照可知一二。所以那個仿似突兀的「卻道天涼好個秋」是如實反映了一個人從少年到中年心態上的轉變。所以,就算年少時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也好,老師怎樣解說也好,那個心境也要等得適當的年歲才能體會感知,故此化為音樂,就能在兒童的心中存留得更久,這就是回應前述背誦古文的一些看法。
簡略而言,古人對文字的音樂感也十分重視,當我們將他們留下來的瑰寶加上現代旋律之後,相信喜歡的年輕人會更多。現時,其實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士從事這方面的創作,不過普通話的作品較多,粵語則相對較少。本地有些老師將DSE的中文課程配上音樂,給同學們多一個途徑欣賞、背誦、和唱,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大家也可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