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許正宇:讓雙碳飛入尋常百姓家

許正宇:讓雙碳飛入尋常百姓家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早前在財庫論網誌撰文指出,氣候變化問題不分國界,深刻影響每個人。政府期望市民大眾可以身體力行,透過不同形式為共同應對氣候問題出一分力,團結力量,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編輯精選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7-18
灼見金融

撰文:許正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標籤: 2022財經峰會債務工具十四五規劃就業機會智慧創富氣候變化灼見原創灼見名家ESG大獎灼見名家財經峰會灼見獨家碳中和碳交易中心碳達峰綠色債券綠色金融許正宇
許正宇表示,要將綠色金融發展得更廣更深,市民大眾的普及參與是重要的一環。(政府新聞處圖片)
許正宇表示,要將綠色金融發展得更廣更深,市民大眾的普及參與是重要的一環。(政府新聞處圖片)

市民大眾對氣候變化問題日益關注。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調查,近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屬全球緊急事件。一方面,熱浪、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愈來愈頻繁,人們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有愈來愈切身的感受。另一方面,過去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令大眾深刻明白人類健康和氣候變化的危機其實近在咫尺,未來的經濟發展亦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整體社會才會長久得益。

氣候變化的問題只有透過全人類的共同行動,及早籌謀、果斷應對,方有機會得以緩解,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減少碳排放。國家肩負大國責任,早前已訂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香港特區政府早前亦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2035年前碳排放量減半、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要達至碳中和,需要經濟全面綠色轉型,包括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綠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製造和服務體系等;這些轉型需要極大量的資源。有研究指出,全球在未來30年需要100至150萬億美元的資金投入氣候相關項目,方可實現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要匯聚、引導如此大量的資金,綠色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

政府綠債廣受投資界歡迎

而為配合中央人民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政府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內地和香港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作出貢獻。

在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下,政府自2019年5月已成功發行合共超過70億美元等值的政府綠色債券,深受環球投資界歡迎,多次錄得超額認購。其中,我們於去年11月首次發行總值50億元的人民幣綠色債券,包括3年期及5年期,為潛在發行人提供重要基準。此外,深圳市人民政府於去年10月在香港發行首個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是首次有內地市政府在境外發行債券,當中更包括綠色債券,標誌着深圳和香港共同為國家力爭達至雙碳目標,共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我們於2021年5月推出了全新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支出及外部評審服務。計劃推出至今已批出超過60宗申請,涵蓋各類綠色和可持續債務工具。

許正宇指出,政府已成功發行合共超過70億美元等值的政府綠色債券,深受環球投資界歡迎,多次錄得超額認購。(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發展為區域碳交易中心

我們深明各界共同參與的重要性,因此於2020年5月成立由多個政府部門及金融監管機構組成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督導小組),旨在協調金融業針對氣候和環境風險的措施應對,加快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並支持政府的氣候策略。

督導小組的工作重點包括氣候相關披露和可持續匯報、碳市場機遇及促進人才及技能培訓等。當中,國際可持續金融平台在2021年11月發表共通綠色分類目錄(Common Ground Taxonomy, CGT) 報告,有助定義對減緩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活動,減低漂綠風險。督導小組將以銜接CGT為目標,探討建立綠色分類框架供本地市場採用,以便利CGT、內地及歐盟綠色分類法之間的相互應用,使香港的標準與國際最佳做法接軌。

督導小組也於今年3月底對香港的碳市場機遇公布了初步可行性評估,認為香港為全球碳市場作出貢獻的關鍵在於與內地之間的緊密聯繫,使香港得以促進環球資金流入內地碳市場。根據評估結果,督導小組計劃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按照內地政策推動建設大灣區統一碳市場以加強大灣區合作、探索聯繫國際投資者與大灣區統一碳市場以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機會,並加強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在碳市場發展方面的合作,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

督導小組認為,香港為全球碳市場作出貢獻的關鍵,在於與內地之間的緊密聯繫,使香港得以促進環球資金流入內地碳市場。(Shutterstock)

普及市民大眾投資政府綠債

要將綠色金融發展得更廣更深,市民大眾的普及參與是重要的一環。政府於4月26日重啟首批政府綠色零售債券的認購安排,發行額為150億港元,並可按認購情況擴大至最多200億港元。募集到的資金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具環境效益和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項目融資或再融資。零售綠債的息率與本地通脹掛鈎,並設2.5厘的最低年息率,為市民提供一個回報穩定的綠色投資選擇。

將政府綠債的投資受眾由機構投資者擴展至市民大眾,一方面能匯集資金,大力推進香港的綠色建設;另一方面,零售綠債可讓市民分享發展成果,享受穩定的投資回報,有助推動普惠發展。

綠債投資除了為市民帶來投資回報,亦推動減碳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每年發布《綠色債券報告》,載述政府綠色債券資金所投入的項目的詳情、預期環境效益等資料,讓投資者和市民大眾可以更清晰、直觀地了解資金的用途及為環境帶來的影響。

綠色金融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舉例而言,2021年的報告羅列了7個新納入的政府工務項目,涵蓋廢物管理及資源回收、綠色建築、水及廢水管理、能源效益和節約能源四個類別,預期會為香港每年節省7,700萬度電力、減少排放1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收集340萬立方米食水等。對市民而言,綠色發展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能夠看到資金投入具體項目、對環保作出實際貢獻,他們自然會對整個經濟的綠色轉型更為關注,提升社會對綠色發展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綠色金融發展亦為市場創造就業機會,吸引有志者投身相關行業。為支援香港建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庫,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推出為期三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資助金融及相關界別人士接受培訓和獲取相關專業資格的費用。

氣候變化問題不分國界,深刻影響每個人。政府致力「讓雙碳飛入尋常百姓家」,期望市民大眾可以身體力行,透過不同形式為共同應對氣候問題出一分力,團結力量與國家共創碳中和的未來。

原刊於2022年4月28日財庫論網誌,小題為編輯擬,內文稍有刪減。

更多精采文章

  • 陳維民:把握綠色金融新機遇  推動香港邁向碳中和陳維民:把握綠色金融新機遇  推動香港邁向碳中和
  • 恒生冀成為銀行業界推動ESG先驅恒生冀成為銀行業界推動ESG先驅
  • 藍凌志:中電加速減碳應對氣候變化藍凌志:中電加速減碳應對氣候變化
  • 鄭志剛:新世界創造共享價值,攜手為氣候變化作出改變鄭志剛:新世界創造共享價值,攜手為氣候變化作出改變
  • 2022財經峰會|許正宇:香港可成為區內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樞紐2022財經峰會|許正宇:香港可成為區內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樞紐

  • 林鄭月娥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預告了香港都會軸心有何變化?
  • 風險社會:疫境下的香港
  • 【政治新形勢】鄧炳強:香港除了堵塞國安漏洞,還需要愛國主義教育

編輯精選

View all posts
標籤: 2022財經峰會債務工具十四五規劃就業機會智慧創富氣候變化灼見原創灼見名家ESG大獎灼見名家財經峰會灼見獨家碳中和碳交易中心碳達峰綠色債券綠色金融許正宇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團結香港基金創會主席董建華(左)出任榮譽主席,陳智思(右)出任基金會主席,新任命即時生效。(團結基金圖片;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陳智思任團結香港基金主席 董建華改任榮譽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的變化。(城大提供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行政長官李家超(中)、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許正中(右)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威(左)在論壇上合照。
灼見經濟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開幕 李家超:本港有條件在大灣區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9-28
陳茂波表示,本地樓市整體穩定,是否「撤辣」須務實檢視。(政府新聞處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8
股評人David Webb認為,不應為高風險的投機活動提供合法性。(David Webb 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David Webb籲港府 勿透過證監會監管加密貨幣交易 指徒為投機活動提供合法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7

影片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 黃錦輝教授:共和黨為何反對美國陷入俄烏戰爭太深?中國逐漸偏離歐美 不依靠西方經濟?
  • 陳鳳翔:美國向中國提出「四不一無意」是真情還是假意?為什麼中俄愈走愈近,中美愈走愈遠?
  • 陳文鴻教授: 中俄朝等陣營如何反抗西方霸權?印度怎樣與美國聯手東拒中國?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 香港中學生如何親炙詩人風采?川鄂詩詞之旅 以詩會友感受文人足跡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賞月賞月 常霖法師
  •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夜經濟之外 還有大把世界 陳景祥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 施永青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樂樂國樂團「樂無疆」音樂會 謝家齊中秋節分享新作 本社編輯部
  • 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不良習慣 ──甘筍番茄炆牛腩 李文基
  • 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大衛營峰會是盛事還是魔咒 張建雄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譚寶碩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本社編輯部
  • 全民皆兵全民皆兵 孫明揚
  • 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載灃為何不殺袁世凱? 編輯精選
  • 香港政府的反擊香港政府的反擊 湯文亮
  • 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 梁振威
  • 我們在期許些什麼?我們在期許些什麼? 潘銘基
  •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潘銘基
  • 陳嵐
  • 梁天卓
  • 蔣匡文
  • 陳景祥
  • 沈言
  • 程介明
  • 崔少明
  • 李立中
  • 陳文鴻
  • 吳文軒
  • 吳家豪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