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設立高等研究院 冀推動高教界向前走

設立高等研究院 冀推動高教界向前走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去年11月宣布成立高等研究院,邀得國際著名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教授,以及「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博士出任國際顧問,並由哥倫比亞大學工業工程和運籌學院終身教授、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姚大衛教授出任院長一職。高等研究院的資深院士名單,除了校長郭位教授親身上陣外,還包括多名國家級院士學者,當中更有數名成員曾獲頒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邵逸夫獎,可說是集合鑽石級的陣容(詳見報道),未來將集中健康一元化、數碼化社會及智能城市三大範疇的研究。
 
高等研究院的設立是城大一次重大的工程,為何城大會在這個時刻創立研究院?對於香港的科研發展,城大又有怎樣的視野及抱負?社長文灼非拜訪了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他談談高等研究院的願景及未來發展。
 
灼:灼見名家
郭:郭位教授
 
灼:為什麼有設立高等研究院的構想? 
 
郭:這跟美國的關係很大。我在這幾年一直推廣教研合一,然而我們傳統的大學教育都是單向的,以講堂為本的一種方式。在美國反而是講堂比教少,討論比較多。討論相較於講堂,可以探討更深層次的知識。譬如在UC Berkeley,大一的化學課,都用諾貝爾得獎者來教的,而我認為同一個問題,大師與普通學者的教學是會有差別的。建立高等研究院就是由這個簡單的構想出發,希望引進世界各地一流的學者,為本地高等教育作出貢獻。
 
在研究方面,高等研究院跟期刊文章數量的關係其實不大。就如個子高可以打籃球,但高個子只是一個因素;去年屠呦呦拿諾貝爾獎,她的期刊文章很少——問題不在於多少,而是有沒有重要的內容,當中需要一點堅持。高等研究院現時的名單,是一個鑽石陣容,有幾個諾貝爾獎的得主,我們更請來了何大一及李開復作顧問,他們在香港的知名度很高。這些大師都會來香港開一點課堂,提升我們的學術氣氛。
 
我們跟其他高等研究院(例如普林斯頓)不同的是,我們較着重技術研發層面的問題。例如怎樣透過研究,提升原材料(如鋼材)的工業價值,都是我們關注的。
 
我們準備了好幾年了,我們現在要找個空間。我們在名單方面做了不少工夫。首先我們要確認目標,要配合我們的定位。我們在物料、IT、能源等方面找來了好手,智能城市(Smart City)是我們希望貢獻的東西,能源也是另一項。我們的定位不只香港,還面向大中華的社會,我們希望為區內的社會發展,提供多一點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以高等研究院作為橋樑,舉辦更多交換生計劃,促進本地與世界的交流。
 
多名高等研究院資深院士早前專誠訪港,擔任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 (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灼:各界對城大成立這個研究院有什麼看法?
 
郭:各界都很支持,因為我們城大工程的應用物理很強,在外面知名度也非常好。我們也會跟歐洲的一些機構聯繫合作。我們希望政府在策略上可以有更多配合。最後能否大力發展科研,始終要靠政策的支持。(政府當局有找你談過高等研究院的事嗎?)沒有。我們發覺很多事情自己先做會較好,不涉及資助上的運作,學校自己做就可以了。事實上,政府的思維也要時間慢慢改變和配合的。
 
在知識轉移方面,香港有她的長處,但是也有她的弱點,例如在因為社會較富裕,將研究成果加以跟進成為產品的社會動機不強。對於財政方面,我是很樂觀的,現在不是很大,但也有不錯的成績及勢頭出來了。順帶一提,我們城大在今個年度的募款就很理想,超過了3億港元。考慮到香港募款主要集中於中大港大兩間大學,這個數字真的很不錯。高等研究院的設立,就是要告訴外界,香港城市大學是一間有遠見的大學,覺得這間大學有希望,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及資源往大學投放。
 
我們當然希望做到更多知識轉移的成果,但這更募款一樣,需要一點時間。我又舉個例子,城大劉錦川教授,他最近寫了只有一頁的文章,前面三分之一是一個方程式,用來做一個新的鋼鐵素材,被中國大陸的一個公司看中,馬上簽了一張250萬人民幣的支票,日後的利潤亦可分成,估計每年最高可為大學帶來約1億人民幣的分帳。智識轉移在香港不是一個風氣,我們希望高等研究院可以做高端的應用。我們找來的院長姚大衛教授是美國工程院院士,是做供應鍊管理的,這亦反映了我們對應用及智識轉移的重視。我們希望做到有高附加價值的成果。
 
灼:高等研究院與城大的專業教育定位有何呼應?
 
郭:這方面我可以拿普林斯頓作比較,他們那個高等研究院,關注的是很抽象的,理論層面的東西,例如物理理論內有關時間與空間的關係,這是大部分人都不明白的;相反,因為我們有專業教育的定位,所以高等研究院就會更關注科技及應用等方面。剛剛提到的鋼材就是好例子,另外在IT,怎樣提升IT的應用及保安,都是重要的問題;分別就是,這些都是跟生活較貼近的東西。
 
灼:高等研究院可以怎樣促進城大本科生的教育? 
 
郭:我想這需要一點時間,中國的文化傾向將研究及教育兩者分開。高等研究院的理想情況是,學生可以跟高等研究院的院士有學術上的互動,甚至有部分院士可以教大一生的課;而這些學者亦可以把整間學校的學術及教學的水平提高。(記者:但是現在高中學制的更改,令學生普遍跟不上大學的程度)不得不說,我們的中學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中學生不修歷史,物理化學程度也在轉弱,問題都是明顯的。這需要在中學的基礎教育層面下手。而大學方面,我們正計畫規定學生在選科時必須先決定自己想讀什麼,我們沒法改變中學教育政策,只好要由自己開始。 
 
我們希望院士們可以與大一學生有更多交流。香港學生,能上大學的,普遍資質都還不錯,可以再教育的,這是樂觀的地方;不樂觀的地方是,大家都只是來大學讀讀書而已,學風還未有建立得很好,例如一些學者的專門演講,就比較少本地學生的參與。對物理、數學及歷史的忽視,跟學風也有一點關係。
 
灼:你希望城大的高等研究院對高等教育界產生什麼影響?
 
郭:其實香港在1990年以前,香港的大學都是收最好的學生,可是當年的教研卻不免有點參差。後來科大的創立,帶來了正面的競爭,對教育界其實是件好事。最近的收到的消息,城大與科大正對學界產生影響。因為兩間大學的趕上,令教育界其他的成員都必需不斷改善自己。我相信城大辦高等研究院這件事,也會對其他學校起着刺激的作用。
 
郭位校長簡介
 
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1980年獲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工程學博士學位。2008年獲委任為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教授是早衰期可靠度研究的先驅,在電子系統與核能可靠度設計研究方面享有盛名,並在納米可靠度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於英華之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及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服務城大之前,擔任美國田納西大學工學院院長,並為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高級管理團隊成員。他是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及香港城市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院士。
 
整理:灼見名家編輯部
 
封面圖片:香港城市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