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記錄我城故事,展現戰後到復甦的足跡

記錄我城故事,展現戰後到復甦的足跡

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展覽,展出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呈現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22-03-15
字旅相逢

圖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謹此致謝(點擊圖片可放大觀賞)

標籤: Brian BrakeHedda Morrison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攝影李福志灼見原創灼見獨家香港歷史
來自不同地域的3位攝影師,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因不同的機遇來到香港,留下動人足跡。(灼見名家製圖)
來自不同地域的3位攝影師,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因不同的機遇來到香港,留下動人足跡。(灼見名家製圖)
0
SHARES
2.6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為慶祝位於金鐘的舊軍火庫會址建成10周年,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為香港觀眾帶來歷史照片展《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展覽由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創始人艾思滔(Edward Stokes)策劃,展出著名攝影師Hedda Morrison、李福志和Brian Brake拍攝的照片,描繪了二戰後急速變化的香港,透過歷久不衰的攝影作品,可追溯香港從1940到1970年代的歷史。

是次攝影展,以3位攝影師為專題,按年序劃分為3部分。這3位攝影師,來自不同的地域,他們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因不同的機遇來到香港,將戰後香港的社會面貌、民生百態,用攝影機捕捉下來,透過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技巧,記錄了香港近數十年,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迅速發展的軌跡,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個人風格。

復甦生息:戰後過客眼中的香港(1946-1947年代)

Hedda Morrison(1908–1991)是一位女攝影師,1908年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原本習醫,後因個人興趣,轉往慕尼黑攻讀攝影。她小時候曾感染小兒麻痹症,故個子長得比較矮小,而且瘸腿,但她不因此而氣餒,反而奮發自強,立志走向世界。她於1933年飄洋過海,遠赴中國,在各地拍下不少照片,渡過了日軍侵華的抗戰歲月。

展示Hedda-Morrison作品的展廳。(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二戰結束後,在1946年中,Hedda輾轉來到香港暫居,戰後的香港,城市百廢待興,處處頹垣敗瓦。她留港短短半年間,跑遍香港每個角落,接觸不同群眾,拍下一系列不同面貌的照片,既有人物照,也有地方及風景照。

據歷史資料顯示,自1945至1947年間,香港人口由60萬驟增至180萬,大部分都是南來逃避戰亂的難民,造成房屋緊張、糧食短缺。從照片可見,不少難民露宿街頭、席地而睡,貧無立錐之地,境況淒涼……

手持香煙的女小販。(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手持香煙的女小販。(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蹲在路旁賣雞的市民。(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蹲在路旁賣雞的市民。(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在街上售賣香煙的婦女。(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在街上售賣香煙的婦女。(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露宿街頭的難民。(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露宿街頭的難民。(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Hedda旅居香港之時,當時的上環及西環一帶,到處棲滿來港謀生的難民,雖然生活朝不保夕,卻能自力更生。在她的照片中,在街上售賣香煙的婦女、蹲在路旁賣雞的市民、手持香煙的女小販……相中人往往直視鏡頭,態度從容,充滿自信,流露出「逆境自強」的眼神。其鏡頭下的小市民,還有船上挑負重擔的貨運工人、鄉間以擔挑負載木桶的客家婦女……

在鄉間以擔挑負載木桶的客家婦女(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在鄉間以擔挑負載木桶的客家婦女(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船上挑負重擔的貨運工人(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船上挑負重擔的貨運工人(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助理藝術館長黃思穎(Elaine)指出,「Hedda Morrison雖然只是過客,但她對勞工階層的關懷,對平民大眾的熱愛,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她也認為,攝影師能走近尋常百姓,並取得他們的信任,也許跟其身體殘障有點關係。此外,Hedda亦具有過人之處,她早年曾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懂得跟中國人打交道。

除了人物照,Hedda亦拍下不少地方照,其中有一張,照片中的鐘樓,看來「熟口熟面」,原來是香港大學陸佑堂。陸佑堂為香港大學的主禮堂,建於1912年,身為港大校友的Elaine說:「打完仗後,物資匱乏,人們拆了禮堂的天花板,用作燃料,生火取暖……」從這張相片,她見到當時的情況,不禁慨嘆戰爭帶來的破壞。

香港大學陸佑堂。(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另一張則攝於未填海前的灣仔,觸目的是海上一隻下沉的船……呈現出戰後破敗荒涼的境況。還有一張,攝影師站在馬己仙峽道,遠眺渣甸山,有一座歷史建築物,乃日佔時期,日軍為其陣亡戰士而建的紀念碑,故戰後已被拆毀。如果沒有歷史照片,我們便不可能知曉此事。

未填海前的灣仔,海上有一隻下沉的船,呈現出戰後破敗荒涼的境況。(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未填海前的灣仔,海上有一隻下沉的船,呈現出戰後破敗荒涼的境況。(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在馬己仙峽道,遠眺渣甸山,有一座是日佔時期為陣亡戰士而建的紀念碑。(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在馬己仙峽道,遠眺渣甸山,有一座是日佔時期為陣亡戰士而建的紀念碑。(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展品之中,有一幅上環的騎樓照,構圖甚為特別,安裝的防盜鐵枝,現已不復見,不規則的形狀,倍增照片線條之美;另一幅攝於中環雪廠街附近,跟目前所見的市容,已完全不一樣,只有在德輔道中行駛的電車,依然存在,戰後的汽車甚少,行人可氣定神閒,從容走過馬路。

上環的騎樓照,安裝的防盜鐵枝,現已不復見。(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上環的騎樓照,安裝的防盜鐵枝,現已不復見。(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德輔道中行駛中的電車,戰後的汽車甚少,行人可從容走過馬路。(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德輔道中行駛中的電車,戰後的汽車甚少,行人可從容走過馬路。(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此外,Hedda也愛好拍攝風景照片,如離島長洲,從照片可見,海灣內有大量的船隻,島上滿是矮小的房屋。

昔日長洲的風貌。(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展覽中的30多張黑白照片,這些貼近生活的照片,不少獲選刊登於紐約出版的The Family of Man,部分甚至刊登在1946年的政府年報中。

「策展團隊以一系列的攝影照片,突顯『復甦生息』的主題,在一片蕭條的景像中,反映當時的香港人,在艱難苦困的生活中,仍然堅強不屈地生存。」Elaine說出展覽的目標。

逆中求存:平民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1950年代)

李福志(1927-2012)是這次攝影展中唯一的華人攝影師,跟出身中產、受過攝影專業訓練的Hedda Morrison完全不同,他在1927年,出生於新加坡,因家境貧窮,剛生下來便被送給人領養。他受了兩年的基礎教育,就留在家中照顧家人,坎坷的童年生活,令他自小就想往外闖。

展示李福志相片的展廳。(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1947年,他當上海員,從新加坡出發,途經曼谷,然後來到香港,並定居下來。剛抵香港,他投靠一位經營影樓的表親,學會了攝影的基本技巧,開始從事攝影工作。他一直嚮往獨立,遂另謀發展,自1948年開始,在山頂為遊客拍照維生,初時主要拍攝人像,後期則轉為向遊人銷售香港的風景照片。他到處拍下的照片,留下了香港昔日的面貌。

李福志在山頂為遊客拍攝的人像照之一。(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在山頂為遊客拍攝的人像照之一。(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在山頂為遊客拍攝的人像照之二。(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在山頂為遊客拍攝的人像照之二。(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到了50年代後期,隨着科技進步,攝影機開始普及,山頂的攝影生意競爭激烈,有感於營生不易,「搵食」艱難,李福志放棄了攝影,輾轉做過不同的行業。60年代他曾搬到粉嶺經營士多,還購入雪糕車,往上水鳳溪中學校外賣雪糕和涼果。80年代左右,因士多所在之地被收回,他再次轉行,在停車場及住宅大廈當看更,與攝影漸行漸遠。至90年代後期,歷史照片逐漸為人認識,亦開始受到重視,他在太和邨一間淺窄的公屋單位內,自設小黑房,沖曬早年拍攝的照片,並於2003年回到山頂兜賣歷史照片,生意亦不錯。

自40年代末來港定居後,李福志在香港生活超過60年,儘管曾以拍照為業,但他從來不以攝影師自居,拍照對他來說,只是謀生的手段。然而,終其一生,他熱愛攝影,作品菲林一直保存至晚年。

這趟攝影展,重點展出這位平民攝影師的作品,近40幅照片,呈現50年代香港的風景、建築物,既有50年代中環的德輔道中、灣仔軒尼詩道的城市街頭面貌,也有香港仔漁村的風貌、西部沖積平原的稻田,以及客家村落等新界鄉土風情。

中環的德輔道中,路上一景。(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中環的德輔道中,路上一景。(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香港仔漁村的風貌。(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香港仔漁村的風貌。(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元朗的稻田。(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元朗的稻田。(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出身貧寒,攝影全靠自學,教育程度雖然不高,但他對取景角度和光線甚為敏感,拍下的照片,如實地呈現了當時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將當年香港的世態人情保留在菲林底片中,成了一種歷史的紀錄。

黃思穎指出,「透過他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香港社會,傳統與現代並存交疊的情景。此乃其作品特別之處。」例如其中一幀照片,鏡頭捕捉了兩個轎夫抬着中式轎子,跟路旁西式汽車擦身而過的一幕,反映了香港正處於新舊交替的轉變期。當時,轎子已開始式微,人們在特殊的喜慶場合,例如婚宴,才會坐轎,轎身外面,有一個大大的囍字的圖案,下面還有「電話六二六八零」,也許是讓人們可電召轎子服務。「是否有點像現時的Uber?」Elaine笑着說。

轎夫抬着轎子,跟路旁汽車擦身而過。(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的作品,亦顯示了他熱衷於拍攝以交通為主題的照片,如碼頭、巴士站、維港上的渡輪和帆船、街上的電車和人力車,都是他最愛拍的對象。另一例子是中環的填海區,其中一塊新填好的空地,由於要待地基穩固,未能即時作建築樓宇之用,於是被闢為停車場。

尖沙嘴碼頭鐘樓及巴士站(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尖沙嘴碼頭鐘樓及巴士站(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天星小輪(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天星小輪(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維港帆船(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維港帆船(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電車於舊滙豐銀行前一景。(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電車於舊滙豐銀行前一景。(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人力車夫(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人力車夫(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中環的填海區,被闢為停車場。(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中環的填海區,被闢為停車場。(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此外,他鏡頭下的尖沙咀火車站,以及隔着火車路軌的半島酒店,構圖相當優美。另有一幀照片,在似曾相識的畫面中,他拍下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位於灣仔軒尼詩道和莊士敦道交界處,教堂依舊在,然面目已全非,周圍的環境、氛圍亦完全不一樣。

尖沙咀火車站,隔着火車路軌的半島酒店。(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尖沙咀火車站,隔着火車路軌的半島酒店。(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灣仔軒尼詩道和莊士敦道交界處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灣仔軒尼詩道和莊士敦道交界處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策展人艾思滔(Edward Stokes),來自澳洲,既是攝影師、攝影歷史家,亦是一位作家,兒時在香港長大,1993年回到香港發展,一向以來,對香港的歷史攝影照片,甚為關注。2008年,他創立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並出版多本攝影集。

話說在2010年,Edward因陪同家人往山頂遊覽,無意中目睹到了李福志的攝影作品。他被出色的攝影技巧所吸引,對照片的構圖、光暗的控制……大為欣賞。為了進一步的交流,他聯絡到李福志,透過一位好友廖建明當翻譯,兩人一見如故,因有共同興趣,故相談甚歡。

徵得李福志同意後,Edward計劃將他的作品編成影集出版。在製作過程中,李福志因患上急病,身體每下愈況,Edward曾往其家探望他,遞上攝影機,他拿到相機的剎那,雙手迅速拿穩鏡頭,熟練而專業,臉上的神情,反映了他對攝影的熱愛,艾思滔回憶舊友,道出見面的情境,”He has a wonderful smile on his face, his eyes sparkling……Mr Lee is a loving man, and a little bit naughty!” Edward一邊說,臉上露出一抹淺淺的微笑。

李福志與世長辭後,直至2015年,他的攝影集《流光迅影香港情》才正式出版。

李福志攝影集《流光迅影香港情》。(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除了攝影作品,展覽中還設有展櫃,展出了李福志大量珍貴的照片和身份文件,也有別人為他拍的照片,還有他的蔡司Ikonta相機等。多年來,他四處飄泊,但一直悉心保存自己的私人文件,如出生證明書、海員文件、工作證件、流動小販牌照、的士司機筆試合格證明書,以及臨時駕駛執照……

展櫃中李福志的照片和身份文件。(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展櫃中李福志的照片和身份文件。(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展櫃中李福志的蔡司Iknota相機。(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展櫃中李福志的蔡司Iknota相機。(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用照片記錄了50年代掙扎求存的香港;相片與文件,默默地記錄李福志的一生,而今天的香港,也用照片,讓我們記住李福志,以及那些年掙扎求存的香港人。

重振旗鼓:攝影名家相片中的香港(1960-1970年代)

Brian Brake(1927-1988)是紐西蘭著名的攝影家,1956年中至1957年底,他從倫敦出發,途經中東,遠赴南亞,然後繼續前往東亞,展開其攝影之旅。自1957年首次踏足香港後,他在1962至1976年間,以香港為基地,到亞洲四處獵拍,在此地居住超過10年。

展出Brian-Brake作品的展廳。(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香港在40代末,在經濟蕭條下逐漸復甦,到了50年代,在韓戰引發的禁運下掙扎求存,發展至60、70年代,由轉口貿易港成功轉型為工業城市,香港社會的面貌亦因而大幅改變。策展團隊以「重振旗鼓」形容這個時段,反映當時香港發展之快速。

自1953年底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其後,大量徙置區廉租屋相繼建成,令香港人「有瓦遮頭」,生活得以逐步改善。

Brian來港時,已是60年代,正值香港經濟的起飛期,他的足跡遍布香港,以鏡頭說故事,見證了香港城市景觀的蛻變。當時,他開始以彩色菲林攝影,展出的20多張彩色照片,正好跟前兩位攝影師的黑白照片作對比。

在Brian Brake作品中,反映了香港迅速演變的社會面貌,例如行人路上,一家大小圍坐包裝玩具,徙置區的天台學校,小學生列隊做體操的場面,正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行人路上,一家大小圍坐包裝玩具。(Wai-man Lau提供)
行人路上,一家大小圍坐包裝玩具。(Wai-man Lau提供)
徙置區的天台學校,小學生列隊做體操。(Wai-man Lau提供)
徙置區的天台學校,小學生列隊做體操。(Wai-man Lau提供)

從尖沙咀眺望中環,他鏡頭下的怡和(康樂)大廈,當年全港最高的大廈,聳立於鬧市中央。在另一幀照片中,右下角的Mandarin與中國銀行大廈遙遙相對,中銀後面的香港希爾頓酒店於1963年落成,已於1995年拆卸;舊日的滙豐銀行大廈亦已重建;前身是最高法院的立法會大樓,現為香港終審法院的一幢歷史建築,在四周高樓大廈的包圍下,毫不起眼。

「一般來說,其他地方的歷史建築,如新加坡,相對比較突出,也保存得較好……」Elaine補充說。

從尖沙咀眺望中環,怡和(康樂)大廈,聳立於鬧市的中央。(Wai-man Lau提供)
從尖沙咀眺望中環,怡和(康樂)大廈,聳立於鬧市的中央。(Wai-man Lau提供)
Mandarin與中國銀行大廈遙遙相對,中間是一幢歷史建築,現為香港終審法院。(Wai-man Lau提供)
Mandarin與中國銀行大廈遙遙相對,中間是一幢歷史建築,現為香港終審法院。(Wai-man Lau提供)

Brian不單拍下了高級食肆宴席的佳餚美食,也捕捉了上環平民大牌檔,赤裸上身的「伙頭大將軍」,在火光熊熊中炒菜的場面。據Elaine介紹,「他甚少運用閃光燈,但在這幅照片中,為了突顯火光的亮度和顏色,他不得不用。」

上環平民大牌檔,赤裸上身的伙頭大將軍」,在火光熊熊中炒菜。(Wai-man Lau提供)
上環平民大牌檔,赤裸上身的伙頭大將軍」,在火光熊熊中炒菜。(Wai-man Lau提供)
高級食肆宴席的佳餚美食。(Wai-man Lau提供)
高級食肆宴席的佳餚美食。(Wai-man Lau提供)

展廳中最矚目的,莫過於一幅經典照片,拍攝於慈雲山屋邨,仿如萬國旗的晾衣竹,與前方的巴士相映成趣,構圖非常特別。慈雲山有62座樓宇,一度為全港擁有最多樓宇的屋邨,這個舊式的公共屋邨,於1990年代開始拆卸重建,現在已完全不同。另有一幀照片,是武俠片的大型海報,大家都被相中的馮寶寶所吸引,她當年仍是童星,可見年代久遠。

慈雲山屋邨,仿如萬國旗的晾衣竹,與前方的巴士相映成趣。(Wai-man Lau提供)
慈雲山屋邨,仿如萬國旗的晾衣竹,與前方的巴士相映成趣。(Wai-man Lau提供)
武俠片的大型海報,居中者為童星馮寶寶。(Wai-man Lau提供)
武俠片的大型海報,居中者為童星馮寶寶。(Wai-man Lau提供)

Brian拍攝的照片中,不少都反映平民的生活,如新填地街的花市,一家大小逛街買年桔,充滿歡樂的氣氛,騎在父親肩膊上的小男孩,頭上戴着白色的海軍帽,與橙黃橘綠的桔子盆栽,互相輝映,色彩明艷豐富,洋溢着一片節日的喜氣。

新填地街的花市,一家大小逛街買年桔。(Wai-man Lau提供)

Brian Brake手持相機,踏遍不同的地域,到處獵影,其作品常刊登於當代各大環球攝影雜誌,如《生活國際》、《國家地理雜誌》等。在1970年代,他受Time Life委託拍攝的作品,其後彙編成為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一書的「香港篇」,於1977年,由時代生活出版社製作出版。

藉着歷史照片,說香港故事

是次歷史照片展覽,展出的87幅黑白和彩色照片,以華人攝影師李福志為重點,4個展廳中,他佔2個,其餘2位各佔一個。他們各有所長,取景、構圖、焦點、拍攝角度各異,展現了幾個年代的不同特質,反映了戰後的香港30多年來的蛻變。

李福志走的是紀實路線,以平民視角,切實反映小市民的樸實生活,例如赤腳的蜑家婦女,在岸邊輪候用水……跟其他兩位攝影師相比,他的藝術加工最少。李福志以外,其他兩位都是外國人,但他們對於香港的基層市民,都有着同樣的尊重和同情,如Hedda照片下露宿街頭的老婦,Brain鏡頭下在天台做體操的學童……隨着歲月的流逝,這些一去不復返的畫面,全一一保存在底片裏,成為市民集體回憶的一部分。

李福志拍攝的赤腳的蜑家婦女,在岸邊輪候用水。(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李福志拍攝的赤腳的蜑家婦女,在岸邊輪候用水。(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提供)
Hedda Morrison鏡頭下露宿街頭的老婦。(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Hedda Morrison鏡頭下露宿街頭的老婦。(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提供)

一場歷史照片展覽,盡顯策展團隊的心思,Elaine表示自己會研究照片的細節,例如憑藉照片上的路牌、被攝者的服飾等,進行資料搜集。「照片除了是視覺媒介,它同時藴藏很多故事,每一張照片都能呈現人、事、物的轉變。」

例如展品之中,有一張照片,呈現馬場公眾看台上,普羅馬迷的眾生相,由Brian攝於60年代後期。Elaine指出,早期馬場觀眾席,已有會員席與公眾棚之分,前者的看台由混凝土建成,後者則以竹棚搭建。當時的馬會會員,全是外國人。」1918年2月,因公眾看台棚架突然倒塌,釀成大火悲劇,不少人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多達600餘人,死者絕大部分為華人。其後,公眾看台分階段進行擴建,花了足足40多年才建成。照片背後的故事,實在令人感觸良多。

Brian Brake鏡頭下跑馬地馬場觀眾看台。(Wai-man Lau提供)
Brian Brake鏡頭下跑馬地馬場觀眾看台。(Wai-man Lau提供)

策展人艾思滔亦表示,他向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議舉辦這個歷史照片展覽,主要原因有二:其一,3位攝影師在香港拍攝的時間不同,正好反映了幾個非常重要的時段;其二,其基金會曾為3位攝影師出版影集,已為他們做了詳盡的資料蒐集。Edward認為,與文件相比,照片可以更好地描畫一個地方,舊相片展覽能反映香港的歷史轉變,也可讓觀眾見到當時的人,他更希望活在今天疫情中的香港人,要「疫」境自強,並從「疫」境中恢復過來,發揮當年社群守望相助的精神。

是次展覽,由潘燊昌博士及灼見名家贊助,並得蔡加讚先生、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黃廷方慈善基金,以及澳洲駐香港總領事館支持,已於去年12月中旬開始。由於疫情第5波來勢洶洶,這個甚為適合作「疫」後復元的舊相片展覽,也得暫時關閉,實在非常可惜。

展廳一角。(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提供)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日前宣布,原定於3月6日結束的相片展覽,將延期至6月6日。因應展期延長,中心將於3月舉辦特別會員活動,與艾思滔會談,深入了解3位攝影師及其個人旅程,以及展覽照片背後的故事。而活動將在展覽延長期內,發展成一系列網上研討會,從而加強中心與社區的聯繫。

據資料顯示,亞協香港中心現時暫停開放,其網頁設有虛擬導賞團,觀眾可隨時上網瀏覽。願疫情稍後平緩下來,藝術館可於4月20日後重新開放,讓觀眾入內欣賞這個難得的展覽,細看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如何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一睹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

作者與策展人艾思滔(中)及助理藝術館長黃思穎(右)合照。(作者提供)

展覽照片版權
• Hedda Morrison 照片版權: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 李福志照片版權: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
• Brian Brake 照片版權:Wai-man Lau

「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2年6月6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6:00(周二至日)、上午11:00至晚上8:00(每月最後一個周四)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金鐘正義道9號)
虛擬導賞團: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NMC2j0t9C6s_eCUxVQGiebYSE_wH30FQ

更多精采文章

  • 復甦生息 逆中求存 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 1940-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復甦生息 逆中求存 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 1940-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
  • 流光迅影香港情流光迅影香港情
  • 延綿之軀:謝景蘭藝術展延綿之軀:謝景蘭藝術展
  • 瞻緣堂內尋昔彩,靜觀樓中賞屺瞻──「瞻緣昔彩」展覽瞻緣堂內尋昔彩,靜觀樓中賞屺瞻──「瞻緣昔彩」展覽
  • 《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 至 1970 年代歷史照片展期延長《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 至 1970 年代歷史照片展期延長

8+
  • 那抹淺淺的笑──記廣隆寺彌勒菩薩
  • 盤中有景:唐代十棱鳯凰蓮紋鎏金盤的珍藏
  • 照相館回憶

馮珍今

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學院教育碩士。一直致力推動文學教育,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自小喜與書為伴,近年愛遊走四方,並樂於分享人生路上的見聞感受。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1991)、《字裏風景》(2017)、《字旅人間》(2021),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2014)、《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2016),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2018),以及人物專訪《字旅相逢》(2019)、《字旅再相逢》(2020);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2018)、《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2019)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Brian BrakeHedda Morrison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攝影李福志灼見原創灼見獨家香港歷史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灼見名家第四屆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6月17日舉行
灼見活動

灼見名家第四屆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6月17日舉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5-27
林鄭月娥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啟動禮致辭,強調對香港創科產業的長足發展有充分信心。(政府新聞處圖片)
灼見報道

港府斥百億建InnoHK 林鄭月娥:研究轉化實用 孕育科研人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5-26
公司需要的不是只會聽話的人,而是能發揮抱負的人。(灼見名家製圖)
精算情懷

主動幫助主管做事

作者: 潘燊昌
2022-05-25
鄧立光博士表示,《周易》分《易經》和《易傳》,《易經》指的是六十四卦中的卦體、卦象和爻辭;《易傳》則是學者文人對《周易》的卦、爻辭所作有系統的解釋。(灼見名家製圖)
名家演講錄

鄧立光:入《周易》之門 基本功不可或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5-24
北韓領袖金正恩巡視平壤的藥店,了解藥物供需情況。(亞新社)
大中華視野

北韓抗疫之戰

作者: 盧兆興
2022-05-23

影片

  • 何漢權校長x蔡世鴻校長:新特首如何為香港教育開新章?學新加坡大量吸納外來學生激活人才庫
  • 霍詠強:西方制裁俄羅斯造成怎樣的糧食危機?中國為何受一宗半真半假新聞負累?
  • 黃錦輝教授:元宇宙更難保障私隱?有更大空間推送虛假資訊造成瞞騙?
  • 雷鼎鳴:疫情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動態清零是否可行? 制裁不絕 逆全球化時代如何自保?
  • 陳妙霞博士:針眼(麥粒腫)的成因是什麼?如何透過食療及針灸消腫解毒?
  • 曾鈺成:為薪酬趨勢調查討個公道 調查方法有其道理 結果非公務員調薪唯一考慮
  • 霍詠強:美國大殺傷力網絡企業如何控制全球輿論? 中國怎樣反制 建立平台說好自己故事?
  • 黃錦輝教授:在元宇宙做生意無王管欺騙程度高?用虛擬貨幣交易為何不是貨真價實?
  • 雷鼎鳴:疫情怎樣由壞事變好事?從歷史上三次嚴重瘟疫汲取到什麼教訓?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補血中藥功效逐一介紹 如何提防買到假貨? 推薦古方八珍湯補氣益血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煙雨迷濛踏翠微──訪簡林、思往事煙雨迷濛踏翠微──訪簡林、思往事 馮珍今
  • 本末倒置本末倒置 常霖法師
  • 芬蘭瑞典入北約 半路殺出土耳其芬蘭瑞典入北約 半路殺出土耳其 丁望
  • 鄧立光:入《周易》之門 基本功不可或缺鄧立光:入《周易》之門 基本功不可或缺 本社編輯部
  • 點解咁多銀主盤賣唔出?點解咁多銀主盤賣唔出? 湯文亮
  • 葉玉如將任科大校長  雷鼎鳴:跨地域校際合作料有作為葉玉如將任科大校長 雷鼎鳴:跨地域校際合作料有作為 本社編輯部
  • 兩年一次的戰役如何終結兩年一次的戰役如何終結 張建雄
  • 林鄭月娥的柔軟與剛強林鄭月娥的柔軟與剛強 廖書蘭
  • 世界新秩序7年成形世界新秩序7年成形 張建雄
  • 兩個Michael的往事點滴兩個Michael的往事點滴 孫明揚
  • 來自基層家庭的閃耀之星來自基層家庭的閃耀之星 曹啟樂
  • 砂子的故事砂子的故事 譚寶碩
  •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宜以旅遊作火車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宜以旅遊作火車頭 文振球
  • 中國油畫先驅──李鐵夫率直的筆鋒中國油畫先驅──李鐵夫率直的筆鋒 益行
  • 學校可以怎樣扭轉乾坤:校長領導的重要性學校可以怎樣扭轉乾坤:校長領導的重要性 鄒秉恩
  • 幹了ESG Impact 30年幹了ESG Impact 30年 管仲連
  • 戰爭中潛藏的假態度、真意義戰爭中潛藏的假態度、真意義 霍詠強
  • 潘俊恩:俄烏戰爭未料攻守勢異  芬蘭瑞典無懼邁步北約潘俊恩:俄烏戰爭未料攻守勢異 芬蘭瑞典無懼邁步北約 編輯精選
  • 嫌棄上一代嫌棄上一代 羅乃萱
  • 正能量 在一線正能量 在一線 胡孟青

推薦作家

  • 孫明揚
  • 梁天卓
  • 陳景祥
  • 胡孟青
  • 陳章華
  • 謝祖墀
  • 王偉倫
  • 張灼祥
  • 紀治興
  • 張建雄
  • 段崇智
  • 陳文鴻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