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寒氣未褪,再訪福建泉州,重點到瓷都德化,山區尤其冷!行程前後共10天,以泉州晉江市磁灶窯為圓心,半徑短程走訪省會福州市福清縣東張窯、泉州市安溪縣及永春縣窯址,最遠是重返德化窯走走。風寒凜凜,尋那黑盞、白瓷與青花的往事。
黑盞、白瓷與青花
泉州地區最古的窯址,是2016年發掘於永春縣介福鄉紫美村苦寨坑窯址,屬於原始青瓷最早燒製的遺址,考古發掘得9座古窯,年代距今約3500年,大概夏商兩朝之間。
唐宋瓷業發達,宋元之間,黑釉盞猶其受到推崇。黑釉盞除盛產於號稱建窯的建陽水吉、武夷山遇林亭外,在整個福建地區各地皆有燒製,遠至四川西壩窯亦有出產。至於福建地區燒製黑釉盞時間較長,窯址範圍最廣,宋元時期產量最大,會是福清市東張鎮所在的東張窯。單一個石坑村範圍,古窯址規模已廣達20萬平方米。
至於德化,是福建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單德化一縣,近年考古發現宋至明清窯址多達180多處。宋明時期,德化以青白瓷及白瓷最盛,其中優質白瓷最聞名,出口外銷,被西方譽為中國白、鵝絨白,其中瓷品如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更是珍稀。
至於青花瓷,元明以來,國內外市場大量需求,福建各窯口亦燒製青花瓷,其燒製或先自安溪縣始,擴及永春及德化等地區,即明代以來,德化亦盛產青花瓷。
踏古窯、訪博物館
福建地區,窯口處處,可以想像,宋明以來,各鄉各地開掘瓷土,瓷工淘洗手作,柴煙處處。泉州為唐宋市舶司所在,古碼頭貨運繁忙,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瓷器既佔其大宗,加上量大體重,兼具遠洋帆船壓倉必需。
時移勢易,古窯大多荒棄坍塌,或為草莽吞噬,或闢作農田、修建房舍,窯址大多蹤影難尋。
這趟行程,見識得晉江磁灶窯群,包括金交椅山及蜘蛛山多條龍窯、福清東張窯核心區東張鎮石坑村窯址、永春縣紫美村復燒的東月窯及苦寨坑窯考古遺址、安溪縣魁斗镇美溪蔗湖山窯遺址、德化縣寶美村修復中的龍窯、饅頭窯及屈斗宮窯遺址。
泉州地區各個博物館,舊瓷展品是主要項目,這趟行程參觀福州博物院、泉州博物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福清僑鄉博物館、安溪及永春的文廟博物館、德化順美海絲陶瓷歷史博物館。實物觀賞,可以增益對陶瓷器物的認知。
各館皆免費參觀,利便市民與遊客,豐富生活文化。唯一在福州博物院内有專場展出故宮茶世界,需要付費參觀,門衛工作人員不少,場內觀者卻近乎零。缺乏收入的博物館,對地方政府而言,成了經濟負擔。
在地飲食
喜歡逛街市、行超市,八卦民生實況,尤其關注人力市場與聘人街招,算是直撃基層生態。至於飲食,入鄉隨俗,喜歡品嚐在地菜餚,算是食文化的體會。
泉州地區,扁食、肉燕、魚丸是常見簡餐。羌母鴨、荔枝肉、過饑草湯也普遍,各店製法與水平,多有出入。至於那面綫糊,糊糊的黏口,不湯不面,不喜那糾纏不清。倒是安溪湖頭米粉,幼滑清爽,可湯可炒,條索分明,軟而不糊,煮製簡便,容易入味,民生必喫。
在永春街頭尋食,白天寒風來襲,車行瞥見一爿食店,店面簡明,人頭湧湧,必有好喫的。闖進佔得一小桌,旁邊各桌皆一煱湯灼喫食,原來是火煱。湯底就只有一種,豬骨湯滾煮豬雜豆品,外加一籃青菜及一碟肉片,每桌皆同。天寒地凍,熱湯滾灼,最好不過。店家介紹來盤爆炒潤片、加盤醋豬腳,不得了,潤片冶味鮮嫩,厚薄得宜,醋豬腳更是酸甜恰可,醋而不嗆,皮肉爽軟不膩,筆者日常多是吃菜肉少吃飯,這頓卻連盡三碗米飯,實在愜意滿足。原來誤闖永春地道美食:咯攤,兼嚐得馳名的陳醋。旅途的幸福,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