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師被取消教學資格,輿論譁然。教協認為教育局處理不公,正協助該老師上訴。同樣,記者利君雅遭延長試用期,港台高層稱個案將以「無罪推定」原則調查,招來猛烈批評,被指用詞不恰當,原因是利君雅不是刑事嫌疑犯,根本不涉及犯罪。利君雅稱言論「毁人格專業」,事後廣播處長梁家榮向利君雅道歉。
然而當天副廣播處長梁家榮用詞縱然不理想,用意其實很清楚,無非是說調查會先假定利君雅並無犯錯,但利君雅覚得言論冒犯也有道理,並同時證明她明自言論自由應有規範,在文明社會,說話不應貶損別人。
不是專業記者應發的提問
可是利君雅可不能採雙重標準論事。她既懂得自己尊嚴不容冒犯,何以當天她竟用言詞冒犯林鄭月娥呢?
當天作為記者的她「問」特首:你可不可以講人話?明眼人都知這不是合乎記者身份的「提問」,而是指摘特首沒有說合乎人格的說話。她更進一步質問特首:「是否睡得着?」這當然也不是專業記者應發的提問。
其實,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都要有界限。在新加坡,傷害不同族群和刺激仇恨的言論都觸犯法例,危及治安及國家安全的言論當然也觸犯法例,可能嚴懲。
即使在美國德國,言論自由也有法定的底線。德國明文禁止悔辱性的批評abusive criticism(Schmähkritik)。聯邦憲法法庭给Schmähkritik如下的定義:舉凡不實事求是地討論,而旨在貶損別人的言詞均屬悔辱性的批評。利君雅的「提問」相信正屬這類別。
帶出政府打壓言論自由的傾向性
明顯,連大人也不見得都懂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不容易向小五的同學教授。教協和被取消註册的教師稱當事人設計的教案只是教言論自由而不是宣揚港獨。可是教導言論自由而不談言論自由的規範,反而泛泛而談「不能逾越的紅線」和「觸摸不到的紅線」;只問同學陳浩天為何要爭取港獨,卻不問為何言論自由需要怎麼樣的規範。教協指課堂上有播放港台《鏗鏘集》,內裏有持批評港獨的湯家驊的訪問,指這就顯出教案並無支持港獨的立場。但湯家驊的訪問只佔了很少時間,反而跟中文大學港獨研究會和其他支持者的訪問佔用了很多時間。壓軸的陳文敏的訪問和該集的標題「觸不到的紅線」更明顯帶出政府打壓言論自由的傾向性。
其實個人並不反對誠意求真的對敏感題目的真正的學術討論。但真正的學術討論不會掛港獨橫額。既是討論而未有定論,而且既然有法律禁止,就不能傳播港獨文宣去影響別人。在討論場合亦不應佔用逾半時間把港獨當作既定的追求目標談,並要尊重反對港獨人士的平等的發言權不去騷擾。我們要老實一點,不要以學術探討為借口推動傷害一國兩制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