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授的科目裏,有一科叫做「日本民族與文化身份」,每次討論到日本人曖昧的部分,同學都會特別有興趣,可能是正直年青,他們對討論「曖昧」的時候,特別以男女感情入手,認為「曖昧」只是局限於男女情感的一個部分。然而,在日本「曖昧」不單是情感上的一個表現,「曖昧」在日本是一個整體的民族特質,早於2005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專家李兆忠博士就以「曖昧的日本人」為題解讀日本,剖析日本人文化性格。
日本人獨特的委婉拒絕方式
李博士曾經指出 : 「『曖昧』並非日本人獨有,然而。它在日本人身上表現得如此極端。足以成為其民族性的『品牌』。他們尚武又愛美,封閉又開放,自然又人工,順從又反抗,視『瞬間』為『永恆』,模仿中有創造……但是,一旦涉及大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根本利益,日本人從來不『瞹昧』、不含糊;其『曖昧』,往往是清晰到極致的表現。」我非常認同李博士的觀點,其實早於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文學院發表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的時候亦曾經提到: 「我無法和川端(康城)一同喊出『美麗的日本的我』,我只能用『曖昧的日本的我』去表達。」由此可見,「曖昧」貫穿了整個日本社會而不是狹義的男女情感問題。那日式的「曖昧」是什麼呢?從字面上而言,曖昧這個詞語就簡單是含混不清、幽暗不明,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理解方法的狀態的意思。但是對日本人而言則是在形容他們特有的民族性格,原因是在於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不願意直截了當地拒絕他人,總是巧妙的用言語及臉部表情來委婉的推卻,目的是為了顧慮到他人感受,表現出「和(Harmony)」的精神,但實際上而言就等於明確地拒絕了。日本人之間有着豐富和細膩的感覺,可以通過微小的眼神、語氣的變化、甚至是肢體上的細微動作來傳神達意。日本人甚至將他們這種特有的溝通方式和解決曖昧的通道稱為「以心傳心(Ishintenshin)」或「腹藝(Haragei)」。這部分就是一直以來外國人認為無法確切完全掌握與日本人相處的「非言語的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形式。相對之下民族思想開放的國家就更無法理解為何日本人講話為何要如此曖昧。
最後,給打算到日本留學又或者打算到日資機構工作的你一個簡單建議,當你與日本人溝通的時候,對方如果表達得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時候,這就有可能代表着對方委婉地拒絕你,這時候有可能你就要檢討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