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與中六級學生到台灣數天,走訪了台中及高雄五所大學,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會台灣的大學校園狀況,用作中學畢業後的升學考慮。
港生赴台升學
近年台灣每年錄取港生約3,000多人。相對2012年之前,港生赴台升學明顯有所增加,這與香港實行新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學制有關。2012年第一屆中學文憑試之後,社會上每年充斥數萬名準升學畢業生,台灣學制與香港看齊,地近之利,成了港生選擇外地留學的其中一個熱點。
台灣專上院校大量升格為大學,加上私立大學眾多,形成高峰期多達160所大學。當地人口是香港的三倍,大學數目卻是香港的十倍以上;近年少子化,每年大學畢業生比出生人口還要多,可以想像台灣的大學學位是如何普及。
也因此,台灣的大學極殷切,極歡迎香港學生赴台升學。升學台灣有不同管道;有個別大學或數所大學聯合,於指定時期舉行的「單獨招生」;至於「個人報名」,佔收生人數比例最多;以上兩個管道於每年年初已可公布取錄名單,也就是中六畢業,符合其他條件,毋須香港文憑試成績。第三個管道是可以填選70個院校學系意願的「聯合分發」,會參考文憑試成績取錄。也有附屬於台灣師範大學的僑生先修部,取錄中學畢業生,作升讀大學的預備班。此外,還有2+2,1+3,即在台灣以外地區先讀一至兩年,如高級文憑、副學士等,然後赴台升讀大學後續的學年。
管道多,又受制台灣教育當局的各種程序規限,整個報名流程及錄取,對於學生而言,比較複雜;也容易導致學位錯配或院校取錄後學生不報到的問題。
台灣升學的吸引力,在於收生成績考慮比較次要,院校學系眾多,其中獸醫、物理治療、文化藝術、餐飲、旅遊款待、新聞傳媒、會計、工程等,皆吸引港生;不少在港競爭激烈的「神科」,在台灣可以比較容易入讀,例如醫科、風險管理。學雜費、食宿費比起留港升學便宜,台灣的悠閒與「小確幸」文化,對年輕人也有吸引力。
這趟升學之旅,台灣的大學較多提的宣傳是「國際化」;大學標榜有以外語(主要是英語)教授的科系,外籍教學人員或學生的比例,尤其是跨國雙聯制,即在台灣修讀首兩年,可以升學外國或外地大學修讀後兩年,獲取兩所院校的學位。
學位承認,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一般對台灣的學歷皆予承認。至於醫護、工程、律師、社工等,回港就業,各有不同專業的證照考核要求。
赴台升學,或因為有心儀的院校、學系,以至院校所在位置、環境、氛圍的獨特吸引,更重要的,是塑建青少年一個獨特的身份。
公開試成績或未能留港升學,家庭經濟未能負擔英美等地高昂的留學費用。年輕人願意走出舒適區,跨出維港,能有重新認識自己,好好的自主生活幾年的可能嗎?讀書、交友、遊歷、服務、工作、思考、運動、修煉 ……能在青蔥歲月有其他更合適的機遇嗎?
考慮就業及政治情況
選擇台灣升學,也要考慮四年後的事情。台灣經濟近年處於瓶頸,投資不振、內需疲弱,大學畢業生數量大,薪資市場環境不利;四年後是留台,抑或回港、到內地、或往外國,要有所預備。這預備,就是個人技能、視野、修養,包括外語等,要有所磨練、成長。
二是台灣政治局面,小格局是內耗持續,去蔣化、去中化,紛紛揚揚;大環境是境外政治空間愈來愈小、愈來愈被孤立;但並不影響年輕人往外跑,以至大陸當局政策對年輕人的招手。
港生赴台,要清楚這種形勢。香港年輕人,願意走向陌生、鍛鍊自己,樂於接觸、生活於不同的環境,尋求生命的激活,不守成、不逃避;選擇升學台灣,或往內地、英美歐日韓等地留學,皆是立足中華,放眼全球,構築充實的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