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上任後,周一(26日)舉行首次傳媒聚會,除了介紹浸大銳意發展「研究型博雅大學」外,亦回答了近期傳媒關心的一些問題。
校方高層代表包括暫任常務副校長黃偉國教授、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行政副校長暨秘書長鄒靄雲、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潘明倫教授及中醫醫院籌備辦事處高級顧問及主管黎景光醫生均出席。
銳意辦成研究型博雅大學
衞炳江校長指出,要應對當今社會的挑戰,人文與科學要互融,科學要轉化成技術,浸大決心在跨學科(Transdisciplinary)、革新(Transform)和超越(Transcend)方面發揮更大影響力,銳意建成一所領先亞洲、立足世界的研究型博雅大學,以跨學科的課程、多元和有彈性的學習系統,幫助學生為面對未知的未來作好準備。
他指出,浸會大學在中醫藥、傳理學、創意藝術、體育運動等範疇具有優勢,電腦科學和資訊科技方面亦名列前茅,因此成立6個跨學科研究實驗室,包括:「創造性智能實驗室」、「計算醫藥學實驗室」、「系統健康研究實驗室」、「智能社會實驗室」、「數據經濟實驗室」和「人工智能的倫理與理論實驗室」,冀藉科技應用和研究帶來革新。
新校園設備先進強調創意
衛校長又介紹,浸大2020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出港幣4.52億元捐款,支持興建賽馬會創意校園,大學的學生宿位因此增加一倍。新校園將包括由4座住宿書院組成的CARE舍堂村,以及一個配備最先進設施、專為音樂、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及其他創意領域而設的賽馬會點子坊。新校園將配合浸大的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成為具標誌性的創意教育基地,以及全新的住宿、學習社群,為學生提供一流的學習體驗,並提升大學的研究水平。
浸會大學將於將軍澳百勝角營運香港首間中醫醫院。衞炳江校長表示,中醫醫院除了回應市民需求外,也將作為本港中醫藥臨床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基地,提升本港在推動全球中醫藥制度化、標準化的角色。
協理副校長卞兆祥教授補充說,中醫醫院可作為中醫學生臨床實習的平台,但不表示今後所有學生毋須到內地實習,畢竟中醫教育是希望學生多認識證型,因此,到內地實習仍是有必要。另外,政府亦撥款逾2億港元支持位於香港科學園的中藥開發研究中心,將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究「適配子」(aptamer)及其他標靶藥物。
衞炳江亦談到在大灣區加強與內地大學合作,他說,早在2005年,浸大即與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在珠海成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未來將加強與UIC在教學培訓、師生交流、研究、知識轉移等方面的合作。
學生會是獨立組織 應自行收費
就近期傳媒關心的「不再代收學生會會費」問題,衞炳江表示,校方已經與學生會溝通,由新學年起,校方將不會再代學生會收會費。他認為學生會是獨立組織,應該學習做好自己的事,大學幫學生會收費只是權宜之計,「幫是人情,不幫是道理」,唯強調校方並非與學生「割席」。
另外,浸大傳理學院舉辦第七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取消「紀錄片組」頒獎。衛校長表示,傳理學院考慮了多項因素,認為不適合頒獎,但沒有討論「政治紅線」的問題。他一再重申,大學是教育的地方,不是政治的地方,應避免將爭論帶入校園。
國安教育納聯通課程 本科生必修
至於《港區國安法》實施對大學的影響,衛校長表示,最起碼讓學校能夠專注於教育。浸大副校長周偉立博士則表示,新學年「國安教育」將納入必修課程,但不計算學分。他說,國安教育將納入必修的「聯通課程」內,本科生畢業前要完成相關課程。他補充說,國安教育涵蓋的範圍較廣,包括網絡安全、環境安全、公共衞生等。
被問及有有前傳媒高層被控違反《港區國安法》、特區政府研究針對「假新聞」制訂規管制度等,衞炳江表示沒有影響學生報讀傳理系的意願。他認為,科技對傳媒生態的影響更值得關注,因為網民會利用手機的拍攝功能,在各種社交媒體做直播、部分資訊由人工智能產生,加上「電腦翻譯」,成為傳媒「新常態」。
他指出,充斥網絡的假消息,亦恐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影響市民心態。因此他強調,傳媒的功能很重要,但「若無編輯居中篩選,我們又如何自處,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浸大學生會署理會長方仲賢則表示,校方不再代收會費的決定,對學生會影響「非常大」;如果學生會要自行收會費,將不可能收足所有會費,日後可能要「裁減人手」或「停止合作社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