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逝世的倪匡(1935-2022,87歲)是香港人的光輝,他是一位多產、入世、整生堅持知識學人應有良知的作家,寫過300多款暢銷通俗小說如《六指琴魔》、《南明潛龍傳》等,系列如《女黑俠木蘭花》、《衛斯理》和《原振俠》等,以及400多個劇本,不少更是經典賣座電影,如邵氏的《獨臂刀》、《報仇》、《馬永貞》、《憤怒青年》、《洪拳小子》、《少林三十六房》、《天涯明月刀》、《神鵰俠侶》等等。根據作家楊興安的憶述(〈縱橫文壇話倪匡〉,灼見名家,2021年11月13日),倪匡亦是香港作家協會發起人之一。
我的閱讀啟蒙老師
另外,在粵語影視方面(但編劇不是倪匡),1960年代有3齣《六指琴魔》(1965)電影,由陳寶珠和李居安主演,以及兩齣《女黑俠木蘭花》(1966),由雪妮飾演女黑俠;在電視劇中,有無綫在1981年推出18集、收視率極高的《女黑俠木蘭花》,由趙雅芝飾演女黑俠,以及台灣華視在1984年推出10集、用女黑俠4個故事改編成的《奇幻劇場──打擊魔鬼》等。
倪匡當年差不多是張徹導演的御筆,但亦是李小龍《唐山大兄》和《精武門》不記名的編劇(不想得罪邵氏、由導演羅維出名),此外還有洪金寶的《肥龍過江》等。在邵氏電影當中,倪匡是好友古龍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主要改編者。金庸除了提拔倪匡為《明報》寫稿,後來更曾邀他做代筆槍手,撰寫部分《天龍八部》,兩人友情之深,他可以公開笑談金庸是「一流朋友、九流老闆」。在80年代,倪匡撰寫了5本品評金庸小說的書,成為開啟金學的先導。
筆者不是倪匡粉絲,除了在網上看過他一些幽默、貪玩、自嘲、但精闢的妙人妙語外,只在初中時拜讀過他的《女黑俠木蘭花系列》,但他的易讀和情節緊扣筆觸,成為我的閱讀啟蒙老師,發覺原來文字比公仔書更「正」,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這堂不在學校上的一課,畢生受用。電影是另一回事,相信筆者的同輩都同意,我們是看倪匡電影長大的,由於是武俠電影,劇情總離不開「報仇」,無論是為友、為父母、為師門、為國家、為民族。在這些電影中,倪匡筆下的忠奸永遠分明、善惡永遠對立、邪永遠不能勝正。
「反共」勇將
眾所周知,倪匡是一位「反共」勇將,這當然與他早年在內地的際遇有關。他在上海出生長大,祖籍浙江,是一個中產家庭7個子女中的老四,解放後翌年,父母階同最年幼3子女移居香港(其中六妹倪亦舒,後來亦成為香港知名小說作家),倪匡和其他3人留在大陸。
再一年後16歲的倪匡輟學(中學),受訓後加入解放軍公安部隊工作,時為「土改」尾期,仍有大批地主和富農被「改」。他20歲時請纓去內蒙古開墾,但對軍中頗多不合理之事愈覺無法忍受,便經常與上司爭拗,後因「犯事」有可能被判10年監或死刑,於是一走了之,22歲時千辛萬苦偷渡到香港,時為1957年美蘇冷戰白熱化期,《明報》(1959年由金庸和沈寶新創辦)是當年批共重要陣地之一。
筆者認為倪匡的反共,似乎不是特別針對馬克思或共產主義,他甚少從一個理論層面去討論,他講的多是反對一些特權階級的貪腐、假公濟私,利用共產制度中的罅隙去欺壓他人、中飽私囊,背叛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是這制度的結構性缺點。對倪匡來講,這便是邪惡,都不是好人,是應該被「反」的。
親歷香港數十載風雨
倪匡不可能是完人,亦不似一位嚴肅學者或作家,他談笑風生,講的是帶濃厚鄉音之廣府話,是地地道道、流利的廣府話,我特別欣賞他的一些口頭禪,如「拿拿聲」(這也是他的寫作速度)。文獻中講他風光歲月時花天酒地,51歲時(1986)受洗成為基督徒,回復較平淡的生活,他笑曰上帝曾吩咐他戒煙。回歸前(1992)與妻子移居美國,15年後(2007)回流,親歷了香港這十幾年間的風風雨雨。
如今倪匡蒙「C」寵召,他的兩位真正才子老友記,亦已早他幾步先走了,而真正的獨臂大俠王羽,亦於數月前乘風西去,但望倪匡能在天堂與金庸會合,兩位大俠又繼續用帶濃厚鄉音的廣府話,談笑風生、對酒當歌、一尊還酹江月,不用顧慮來世會否再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