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人為也,即不自然,非天然,裝模作樣,胡說八道,指鹿為馬。現今說法,是沒根據,沒道理,添油加醋,誇張作大,此乃誤導失實的斂財作為以作弄之舉。一個字──「假」!
幼教充斥偽資訊
幼教充斥偽資訊,政府沒有監管把關,以致商人胡作非為,現已亂局難收。如誇大奶粉的營養價值、吹捧光碟的學習效益、標榜 “playgroup”(遊戲班)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實際只是“pay-group”(付費群),以及諸位沒修過教育學的知名人士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等。令專業學者變成了不容易被公眾「認可」的少數族群,真理正道被邊緣化,被視頻傳媒壟斷了。商業化的「教育市場」任由金錢及名氣作主導,只要有錢製造明星效應,便能牽着大眾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慢慢扭曲了家長的價值觀。
譬如家長認為孩子無論多大,定要喝奶。國內不懂英文的家長一天給孩子三、四種不同奶粉,怕孩子少了些D、少了些H、少了些A令發展不好,結果令孩子腎結石;孩子語言或社交如果有問題,只責怪孩子,不責怪賣光碟的商人,不反思自己有沒有提供實在的語言環境;非專業的 “playgroup” ,只需繳數百元商業登記費就可賺大錢;知名人士的教育講座及文章,找不到科學理據的支持,只單憑其個人曾帶自己的一、兩個孩子的經歷,但羊群心理,民眾跟隨。凡此種種,令兒童均受負面影響,眾多孩子錯在起點上。更令「教育」迷路!
記得年前香港報章報道,超市的特價薯片比正價更貴,違反了「虛假、失實及誤導」條例,罰款1萬。只不過區區五毛錢的差價已被定罪。可憐的孩子被「虛假、失實及誤導」的影響下,令其發展出現扭曲、障礙及偏差,卻沒人理,沒人管,像是五毛錢也不值。對商業化的「市場」來說,錢真的比人重要嗎?這是怎樣的價值觀?
數年前寫了一篇文章〈玩具、教具、工具〉,說明對孩子來說,這三種具體物是等同的,只是成人用商業角度來劃分。如家長容許小孩用工具,這便是好的生活教具,以後便不需買玩具。埋怨完畢!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