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蘇格拉底對學習的理解和實踐

70高齡的蘇格拉底終於被三個雅典公民,以不崇拜公認的神、散布新思想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告上了法庭。(Wikicommons)

蘇格拉底比任何人都更能體現雅典精神對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在雅典最輝煌的半個世紀裏,它所綻放的最美麗的花朵不是一座雕像、一棟建築或一部戲劇,而是一種精神:蘇格拉底的精神。」

早期的希臘哲學家大多把焦點放在宇宙的本質,他們的學說主要圍繞於論述物質的基本形式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蘇格拉底的與別不同,就在於他使哲學回到了現實。面對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時,他是第一位會進行認真思考的哲學家。

和孔子的分別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Wikicommons)

西方與中國在教育傳統上的差別,其實早在柏拉圖與孔子的時代就奠定了基調。《柏拉圖對話錄》中蘇格拉底的說話,以及《論語》裏孔子的語錄,就是最好的標誌。

如果蘇格拉底代表永無終止的追問,孔子則代表沒有思辨過程的結論;前者激發學生,後者固化學生。蘇格拉底只是學生們通向更高思維歷程的「助產士」,其身後有青出於藍的柏拉圖以及後來的亞里斯多德;而孔子的後學們卻永遠都活在孔「至聖」的籠罩之下。

父母親的榜樣

蘇格拉底經常說,他與父母的工作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把內在的東西引導出來」。他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婦,父親是一位石匠。他的母親幫助孕婦生育孩子,他則幫助人們想出最好的觀點。實際上,在閱讀他的對話錄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他在喊:「加油!加油!你能夠想出一個更好的觀點。」這個過程常常是痛苦的,但又是極其快樂的。

蘇格拉底年輕時還做過石匠,並繼承了父親的手藝。但不久之後,他發現自己應該雕琢的東西不是石頭,而是內在的人格。

對學習的理解

愛因斯坦:「只有將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完全忘記之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Wikicommons)

對蘇格拉底而言,教育就是對話、探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對未知領域的濃厚興趣。學習是為了促進思考,而不是為了記住而記住。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愛因斯坦的警告:「只有將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完全忘記之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蘇格拉底是一個提問者,他不會直接發表他的意見、結論或信條,只會向我們提出問題,並且激勵我們去深思熟慮、改變觀點,甚至取得驚人的發現。無論是在思考「勇敢和智慧」的本質時,還是在探討導致機構腐敗的原因時,他都會運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每件事情。

蘇格拉底法

蘇格拉底傳授知識時,不會強制別人接受。他發明和使用了問答式教學法,通過師生共同談話、共同探討問題的模式來獲得知識,即所謂的「蘇格拉底法」。

上文提到他受母親為人接生的影響和啟發,認為自己是知識的產婆。因為人的頭腦中已存有各種知識,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啟發學生把這些知識發掘出來。而現實中,他用各種問題質問學生,學生回答不上來,便處於尷尬境地,感到自己很無知,從而產生學習和擁有真理的願望,去思考各種普遍的問題。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是,首先擺出一副很無知的樣子,向學生請教一個問題,然後順着他們的思路一步步地發問;當學生有了迷惑時,他並不急於告知答案,而是舉出一些實例,引導和啟發學生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法是西方啟發式教學的開端,對後世影響很大。

生活的藝術

在蘇格拉底看來,精神生活的本質不是謙卑地服從神聖的權威,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利用各種工具和高超的技藝塑造自我。根據Ronald Gross,他享受「生活的藝術」的工具包括:

1. 認識你自己 2. 提出重要的問題 3. 獨立思考 4. 解放思想
5. 與朋友一起成長 6. 說真話 7. 加強你的精神

一、認識你自己

總結蘇格拉底的言行,他認為可以通過下列四方面去認識你自己:

(1)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生活。

──蘇格拉底(見《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

第一,蘇格拉底依靠理性而非啟示。他要求我們憑借自己的智慧,而不是憑借祭司和神諭的建議來認識自己。

第二,蘇格拉底懷疑「傳統的智慧」。幾乎在每一次對話中,他都反對像大多數人一樣輕率地回答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如什麼是愛、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友誼等。一旦決定有可能影響到生活方式,蘇格拉底就會要求我們首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興趣、價值和才能。蘇格拉底拒絕接受輕率的回答,他明瞭這樣的答案要麼是自相矛盾的,要麼是沒有意義的。討論這些重要問題的時候,最早閃現在頭腦中的想法大都是錯誤的,而且不利於我們做出圓滿的決定。

第三,蘇格拉底通過對話的方式來探討這些問題,因為只有通過互相幫助,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我們要向他人表達和證明自己的思想,並且聽取別人的意見。在聽到我們應該表達出來的思想之前,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有在把自己的信念和意見表達出來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它們並不像表面上那樣的明智與可靠,而是可以作出一些改進。

(2) 蘇格拉底怎樣與自己對話

蘇格拉底一邊向愚蠢而固執的對話者道別,一邊嘆息自己還要把這場對話繼續下去。他解釋說,在他的家裏還有個更煩人的傢伙在等着他,那個人一天到晚都坐在那裏,並且會把白天的對話延續到深夜。

蘇格拉底的意思是說,即使在只有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他也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二位一體」。「蘇格拉底在回家之後也不得安寧,他還要和他自己待在一起。他必須與他自己達成妥協,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而一個人寧願得罪全世界的人,也不願得罪那個他每天回家後都必須一起生活的人。」

(3)蘇格拉底嘲諷那些拒絕思考的人

對於那些借口人類的理性有缺陷而拒絕思考的人,蘇格拉底絕不妥協。他甚至為這樣的人起了個綽號「討厭推理的人」。

他說:「如果一個人因為發現他所珍視的信念竟然是錯誤的,就從此放棄了對真理的尋求,那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他應該責備自己未能證實這些信念,而不是回過頭來反對思考。那樣一來,他就會在餘生中以理性為敵,並且說出一些歪曲理性的話。」

蘇格拉底不會像大多數人那樣,為了回避一個具爭議性的重要話題而敷衍道:「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讓我們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吧!」在他看來,這種做法是在逃避不容逃避的對話,是在拒絕通過交換意見來審查我們的信念。他告誡自己的朋友們說:「不要認為根本不存在完善的推理,而要認為我們的思想還不夠完善,並且要力爭成為更出色的思考者。」

(4)蘇格拉底怎樣因材施教?為什麽不願意通過寫書來傳播他的思想?

蘇格拉底在《柏拉圖對話錄》〈斐德若篇〉中指出,要想引起別人的興趣,你就必須知道他們具有什麼樣的心靈。每一個心靈都有適合它的交流方式,能夠吸引這個人的話題和方法不一定能夠讓那個人感興趣。

這正是蘇格拉底不願意通過寫書來傳播他的思想的另一個原因。在寫書的時候,「你不知道要對誰說話」,因為你不知道誰是你的讀者。因而蘇格拉底更注重面對面的交流,只有在這樣的場合,他才可以根據每個人的需要來調整傳達的資訊。

二、提出問題

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蘇格拉底(見《柏拉圖對話錄》〈普羅泰戈拉篇〉)

我們在小時候都聽過和問過一些簡單而重要的問題。但遺憾的是,學校教育非但不多加培育,反而窒息了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勇氣。大多數人開始認為這樣的問題是不適當的、魯莽的、天真的、煩人的、浪費時間的、不得要領的,甚至是愚蠢的。

恰恰相反,提出正確的問題才是終生學習的基礎。《教學是一種顛覆性的活動》一書提到「一旦你學會了提問,提出有意義的、恰當的和實質性的問題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學習的技巧。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你學到你想學到的任何東西,因為提問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要的認識方法。」

三、獨立思考

(1)兩個獨立思考的人:蘇格拉底和佛祖

這兩個人都不得不拒絕社會強加給他們的信仰,他們都拋棄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因為他們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

佛祖和蘇格拉底都深深地感到了依靠自己來判斷價值和至善的精神需要。

(2)蘇格拉底:一位終生學習者和獨立學者

蘇格拉底隨時隨地向任何人請教任何事情。

我們都喜歡坐着學習,而蘇格拉底時代的人則喜歡在運動中學習。他們開創了獨立學習的方法。

最善於啟發人的教授會主動鼓勵最優秀的學生去質疑他們的權威,並且通過獨立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學者才能把他們的精神火種傳播給年輕人。

四、解放思想,洞穴比喻

如果一個囚徒獲得了釋放並且站立了起來,那麼當他轉身走向光明的地方時,他會發現以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和騙人的,但現在他終於可以看到真相了。

──蘇格拉底(見《柏拉圖對話錄》〈理想國〉)

現在輪到蘇格拉底來解釋這個奇特的洞穴比喻了:「有時候,人有機會抵達更高的世界並發現事物的真相。當他待在上面的時候,他會憐憫那些仍然待在洞穴裏的可憐的囚徒。但當他返回洞穴之後,他會為上面的陽光感到茫然,並且重新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他還要遭受那些一直住在幽暗世界裏的囚徒的嘲笑。」

每當我們把認識的發展看成一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活動時,我們都要用到蘇格拉底在「洞穴」的比喻中提出的想像。他以這種方式形象地展現了認識的過程。

然而,從洞穴走向光明時,那個囚徒會感到痛苦;而擁有新視野的囚徒重返洞穴時,不僅再次承受痛苦,還要面對危險。

五、與朋友一起成長

當一群朋友在一起享受友好的對話的時候,你會看到突然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當他們開口說話的時候,就仿佛點燃了一朵火花,它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並且在傳遞的過程中越變越大,最終變成了一團溫暖而明亮的大焰。那是相互理解的火焰,沒有人能夠單獨把它點燃。

──蘇格拉底(見《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

六、說真話,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

只要我活着,就絕不會停止向雅典人揭示事物的真相。說真話沒有錯已經成了我所固守的原則。我相信,說真話只會傷害那些說假話的手藝人、商人、智者、政客或神靈。要想使民主的氣氛保持健康,就必須不斷地叮咬每個建議、每個計劃,甚至生活的基本信念的腳後跟。

──蘇格拉底(見《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

7. 加強你的精神

我們應該努力獲得更高的智慧。發現更多的真理,養成更好的品質。

──蘇格拉底(見《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

蘇格拉底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要通過下列四種方法來「加強他的精神」:

1. 自我克制  2. 鑒別真偽  3. 自我發現  4. 自我發展

後話

蘇格拉底只是學生們通向更高思維歷程的「助產士」,其身後有青出於藍的柏拉圖。(Wikicommons)

蘇格拉底從不退縮。他熱愛他的雅典同胞,所以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一言不發。但在輸掉了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之後,飽受磨難的雅典人卻對他的提問愈來愈不耐煩了。最後,70高齡的蘇格拉底終於被三個雅典公民,以不崇拜公認的神、散布新思想(即他對自己的良知的信賴)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告上了法庭。在一場審判之後,他被判處了服毒自殺的刑罰。蘇格拉底雖然死了,但仍然活在與朋友們的對話之中。


本文主要參考Ronald Gross (2002) Socrates’ Way: Seven Master Keys to Using Your Mind to the Ut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