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玄黓攝提格涂月穀旦)是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第15屆道教文化文憑課程的畢業禮。該課程得到蓬瀛仙館的支持。本文分析畢業紀念品的設計理念和用一個虛構的故事來討論道儒兩家一些觀念的異同。
蓬瀛宗旨
「蓬」、「瀛」即傳說中渤海上的仙山「蓬萊」和「瀛洲」,而仙館是指道士修真的場所。蓬瀛仙館這個名稱寄寓了道教修行的要旨和清靜逍遙的信仰。蓬瀛仙館同人遵從創館理念,並以「弘道立德.濟世度人」為宗旨,致力弘揚道教信仰和文化,及興辦社會公益服務。「弘道立德」代表該館同人實踐道教信仰的中心思想尊道貴德,而「濟世度人」代表本該館同人度己度人的信念。「弘道」的出處是《論語·衛靈公》,而「立德」的出處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這兩皆儒家經典。
中大校訓
中大校訓已在另一篇文章(〈香港中文大學的校訓和校徽〉)中介紹。本文補充了各書院的校訓/院訓。資料如下:
基本上,它們都是來自儒家經典。特別之處就是晨興書院的「進德」和「濟民」也是來自道家經典。
畢業紀念品的設計理念
畢業紀念品是以中大校訓和蓬瀛仙館的宗旨為題而成「有詩之體,無詩之韻」的文章。中大校訓和蓬瀛宗旨成四句。儒家「修身」和蓬瀛宗旨一起,而道家「戒律」和中大校訓一起,反映兩家共同理念。該文還用了《爾雅·釋天》的紀年和紀月之法。有人狠批看不明,但設計者反而想藉此提醒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爾雅》是儒家重要經典,也是中國最早的「字書」。
虛構的故事
我們不如用一個虛構的故事來討論道儒兩家一些觀念的異同。
話說有班畢業班同學討論送什麼東西作為紀念品給學校。趙班長約了班同學晚餐會議。會中決定了邀請同學交出紀念品的作品設計,如果有半班以上同學支持的話,才算合格。再在合格中的作品選出最後設計。趙班長還拿了上一班的作品作參考,班中詩人錢同學就批該文不是詩,建議改。班長歡迎,但最後不能成事,因為音韻的問題皆出於校訓四字,而校訓是該作品的重要理念,必守。錢同學說,不如她另作一詩而做獎座形式。趙班長歡迎。但趙班長説,做獎座他不知如何處理。最後錢同學覺得班長不肯幫手,和老師商量過,索性唔交,以個人名義送出。之後趙班長以上年作品做了一些改動交出,以之前已決定的原則通過了成為班的作品設計初稿。但孫同學就説他反對該結果,但沒有提出理由。民主社會,不同意見乃常事,沒有人理會。此後收集了不同同學的意見,但班的作品未作修改。
幾星期後,李老師拿了兩個設計,要求同學二選其一。一是未作修改班的作品,另一是錢同學一份已改而再加長一倍的版本。孫同學更轉送了周同學對班會作品的嚴厲批評。其實周同學恨鐵不成鋼,口直心快,語氣重而無惡意。趙班長很同意周同學的說法。趙班長第一時間向老師提出班之前已有決定,而她手上的稿不知是誰交的。老師不理而結果是錢同學只有幾位同學支持而贏了。趙班長及大部分同學覺得不妥當而沒有投票。
趙班長是太守規矩的人,之後忍不住跑了去見校長,目的是維護班的決定。校長覺得一件和兩件紀念品分別不大。比較高低也沒大意義。之後趙班長覺得老師選出的作品,代表性不高,不大理想,所以他把孫同學作品給同學以班之前的要求投一次票。這個提升代表性風險不高,以他以第一個支持,很快便達標。
聽見有她的作品要投票,錢同學跟老師說:「Miss Lee,趙班長佢蝦我,你又話我贏咗佢,佢唔聽你話。」也和幾位同學訴苦。錢、孫和吳同學對班長圍而攻之。和李老師同一教會的吳同學真指趙班長有違「天地君親師」對老師的尊敬。趙班長回了一句,「天理和老師,何重?」
再者,有人見趙班長被稱為班長,又質疑其合法性。孫、吳和錢同學又齊攻趙班長。好彩有幾位正義同學齊出手。他們忘記了趙班長被選的情況。差不多課程尾聲,大家同學都想聯系,選舉班長。當時沒有同學願意做。當問到趙同學時,趙同學說如果沒有人做就由他做,樂意為同學做聯系。結果同學們都有比掌聲和應,這樣就選了班長。
道儒兩家的觀念
說完這故事,我嘗試用道儒兩家的觀念來看這件事。在這故事中,最重要的決定當就是校長的決定。從「道」的角度來看,這兩件作品是沒有分別的,也不需要討論代表性。另一說法是沒有雙冠軍,因為從來都沒有冠軍這回事。
儒家崇尚制度,這一點與民主制度有點相似。這故事用了「投票」這個觀念。投票是民主制度處理分歧的常用手段,建基於少數服從多數。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投票之後的結果就是這一班人共同應該遵守的結果。在這例子投票後一位同學發起的作品已變成為一班的作品。任何異議是對班的而非個人的。
雖然一個不妥當的投票結果令人可以質疑錢同學作品的代表性,但從「道」的角度來看,這並不重要。趙班長以為提升錢同學作品代表性是好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趙班長應該等待有人質疑代表性的時候才作這個投票,結果就會很不同。他就是違背了「無為」的理念。「無為」並不是等於「躺平」。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吳同學對趙班長的指控覺得他應該完全聽從老師的命令,不聽為不敬。《孝經•諫諍章》有云「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父親有敢於直言規諫的兒子,就不會使自己陷於不義。其實趙班長向老師提出,然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找校長,就是不想陷老師於不義,非不敬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說成是儒學教義,常常被某些人義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學,當作討伐孔孟儒學的把柄。但是查遍儒家經典、朱熹理學著作,並沒有此話的出處,孔子、孟子更沒有說過。可以說「愚忠、愚考、愚敬皆非儒學教義。」
在上次畢業禮當日,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提我們帶回家的「為而不爭」的道理。趙班長當然是追隨者。可惜的是「爭者必不信他人不爭」。究竟誰是爭者,讀者可判斷。「無為」、「為而不爭」、「博文約禮」、「民主制度和理念」既可共融,更可互補長短。為何不兼得呢?
結論
本文印證了道儒兩家有異同,但並不一定是矛盾。能在儒家的學校完成道教課程,真的可以説是道儒兩家緣份的結合。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