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說四: 蒙卦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卦由艮卦和坎卦組成,上「艮」下「坎」,「艮」為「山」,「坎」為「水」,所以說「山水,蒙」。
「蒙」字有多種意思,蒙卦卦名所用的意思是愚蒙、蒙蔽。蒙卦是跟着屯卦後面的一個卦,「屯」是「物之初生」,《序卦》說「物生必蒙」,就像初生的孩童,多是蒙昧無知,因此有「童蒙」一詞。蒙卦整組爻辭都是以「童蒙」來釋爻象。
《大象傳》用上下卦的「山」和「水」兩個基本圖象來組成意義。山和水放在不同位置,可以組成不同圖象,表達不同意思,所以《大象傳》要把這兩樣東西的關係表達出來。它說:「山下出泉」。「坎」是「水」,「『坎水』,上為雲,下為雨,在山下為泉。」(朱震《漢上易傳》)所以這圖象是很明顯的。為什麼「山下出泉」會得到「蒙」的意思呢?王弼解釋這句話說:「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意思是泉水剛從山中流出,還未知要流往什麼地方,這是「蒙(昧)」的象。
這個解釋很恰切地把《序卦》所說「物之初生……物生必蒙」的意思表現出來。如果我們把這個圖象引申到人的處境來看,就會像一個青年,初離學校,未知何去何從,便像還處於一個蒙昧的狀態。俞琰說:「泉方出而未達,如人之蒙穉(稚)未知所適,故曰山下出泉。」(《周易集說》)指的就是這個情況。
泉水從山中流出這個圖象,《大象傳》辭給我們甚麼啟示呢?它說:君子見到這個卦象,便要體會到「果行育德」的道理。「果行育德」只有四個字,卻有三個不同的解釋。
「果行育德」有三個不同解釋
孔穎達的解釋是,「果行」和「育德」是兩種態度。「果行」是用來啟導蒙昧的人的,提醒他們行事要果斷。「育德」是自己的修養,是要把自己收藏起來,不要露出頭角。「果行」和「育德」的對象不同,一對童蒙,一對自己,兩者是不必一致的。(見《周易正義‧孔疏》)
朱震的解釋和孔穎達的有很大的不同。他把「果行」解釋作「行動有效果」,「育德」是「果行」的條件。要行動有效果,便要「育德」。他描繪一個「山下出泉」的圖象,說「泉積盈科,其進莫之能禦。」這個圖象,其實出自《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混混」,同「滾滾」;「盈科」,是注滿了窪下的地方的意思。意即儲積了足夠的力量,水流可以一瀉千里,達於四海;培育足夠的道德力量,所作所為便有效果。所以朱震說:「故君子果其行必育其德。德者行之源,育德者養源也,果行則發而必至。」(見《漢上易傳》)
程頤似乎較多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態度去解釋。他說:「觀其出而未能通行,則以果決其所行,觀其始出而未有所向,則以養育其明徳也。」(程頤《伊川易傳》)引文中的「其」字,可以理解為「學生」、「弟子」等,「學生」「弟子」多是處於「蒙昧」狀態,要是他們不敢前進,便要鼓勵他們前進,見他們未有方向,便要養育他們的「明德」。「明德一詞,見於《大學》。《大學》開首一句,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彰顯與生俱來的光明的德性,亦即善性。「善育其明德」與「明明德」,意思是差不多的。香港大學,便取了「明德」一詞作為校訓。
三個解釋,都是根源於蒙卦的象,「果行」由「水」而得,「育德」從「山」而得。泉水要流出山外,途中要經過重重波折,或遇窪穴,或遇岩石,沒有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果行」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但如果水量不多,水力不充沛,亦不會成功。「山」涵養水分,便啟示了「育德」的必要,因此,蒙卦的「山下出泉」之象,便給了我們「果行育德」的啟示。
大自然給予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他日郊遊,看到山溪的淙淙流水,你又有什麼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