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傳媒查詢香港大學專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的意見,研究珠三角地區發展超過15年的港大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葉嘉安教授,與傳媒分析他對規劃綱要的看法和見解,以及香港在規劃下的機遇與挑戰。
大灣區規劃綱要無礙一國兩制
葉教授認為《綱要》深化了本港與珠三角現時的合作政策,認為方向正確,但只是提出重點發展方向,未有實際政策。他認為《綱要》不會影響一國兩制,因為香港有自己的優勢,科研上採用國際標準,例如不會進行人類基因改造,但認為香港應增加科研的投資。
香港不能活在過去式
葉教授認為,珠三角發展迅速,而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窗口在迅速縮小中,因此香港不能活在過去式中,這可能是最後的機會,要好好把握。
他認為城市的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並不是沒有進步,而是珠三角城市進步迅速,香港已錯過工業革命3.0(資訊時代),不希望香港錯過工業革命4.0(物聯資訊系統),必須發展創新科技,盡快建立智慧城市。
近20年珠三角區域重大變化
葉嘉安表示珠三角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升。2004至2014年,珠三角時薪從4.35美元上升至12.47美元。2004至2017年東莞平均月薪從307美元上升為930美元。目前珠三角勞動力成本是一些東南亞或南亞國家的3倍左右。房地產升得很快。
他認為,國際市場聯繫也遇到不少變化。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市場正在萎縮。中國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2009年起成為第二大商品進口國。
香港和珠三角應由現時的現代工業、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行業,轉為知識型經濟、發展創新科技、培訓人力資源等。葉教授說未來世界經濟重心,將從歐美轉移至中國,中國應把握機遇,從外資接收國,轉為外資輸出國。
香港的競爭優勢和劣勢
葉嘉安指出,香港是區域金融中心,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法制和金融系統完備,有外聯和國際視野,有良好服務和生活素質,有言論自由,有良好的軟件和管理技能,有廉潔的政府。
他認為,一國兩制既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也是香港最大的劣勢。香港有邊界限制,貨物、資金和人才流動都受到限制,因此與內地的聯繫較弱。此外,香港的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比內地高。另外,香港的語言水平、STEM教育與中國內地相比處於下風。加上香港注重眼前利益,並非長遠投資。
從「前店後廠」到「前枱後室」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前店後廠」成為香港與珠三角的區域分工模式,香港「前店」負責銷售,珠三角「後廠」負責生產。但葉嘉安表示,經濟結構轉變,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主流,因此建議「前枱後室」新區域合作模式。
香港的服務業在珠三角接單,在香港的辦公室處理工作。香港的服務業的企業在中國內地設立「前枱」開闢市場,香港則作為「後室」提供生產性服務業,為內地龐大的經濟體系服務。
相較中國內地,香港的服務業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因為發展時間較長,香港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更具國際視野,並有一國兩制政策。
推動電子商務簽證和商貿通道
提供快速網上電子商務簽證,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貿通道,便利通關,宣傳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網絡一站式的粵港澳大灣區、商貿旅遊、資訊服務。
葉嘉安認為,大灣區可利用科技加強人流聯繫,例如推動網上電子商務簽證,以及在口岸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貿通道」,讓9個內地城市的學者、官員等更容易來港交流,宣傳粵港澳大灣區。香港要作出人才鬆綁,通過對學者和商人的特快簽證,解決之前無法達成「一小時生活圈」的問題。
大灣區便利生活,跨境智慧交通、支付購物、智慧醫療。目前大灣區11個城市都有不同的交通電子付款卡,因此葉嘉安建議推出「大灣區交通卡」,一卡通行,以及在大灣區內通用的電子支付方式。
今天利物浦,明天香港?
葉教授最後以英國城市利物浦比喻,認為利物浦和香港都是港口城市,如果香港發展緩慢,將會步向利物浦後塵,轉趨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