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豪教授在7月履新,出任嶺南大學副校長。於此前,他在香港教育學院任副校長(研究與發展)。早前,莫教授以香港教育學院任副校長身份,出席教育評議會20周年論壇,談及他對教育國際化的意見,以及教育如何維持香港的競爭力。演講內容整理如下:
我身為一個「香港仔」,香港長大,在港受教育,之後又到英國深造博士——完全是經歷了香港教育階梯。中學時期,我是一名「文科仔」。中學三年級,是到了要選主修科目的年級,當年我的理科成績彪炳,乃全級第二名。照理說,理科考獲第一、二名的人,應該會選修理科的,但我選科時較着重性情及取向,最終選了文科。由於我選了文科(通常男孩子都是讀理科的),那位考獲理科第一名的同學要跟我絕交,一絕交便是兩年。其實,我讀文科是要讀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這對我建立自身歷史觀很有幫助。
國際都會不是說說就能做到
今天,我來跟大家探索一個問題:我們都是身為「香港仔」,在港長大,熱愛這片土地,究竟香港往何處去?
特別需要關切的是香港的教育。我們要做什麼,才能保持香港的優勢,讓這城市不至沉淪?綜觀近年競爭報告,不論是 OECD(編按: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報告,或是全球的其他排行榜,如有關國際城市競爭力等,種種數據都告訴大家,近十年香港已響起警號,相比鄰近城市,甚至全球都會,我們的優勢都不繼褪色。我們真的不能再沾沾自喜。
我們要以全球視野看待香港,有位政府官員說:「香港要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但這並不是單單花費2,000萬元,宣揚「香港品牌」、「美食之都」,或舉辦特色活動就能成事。我們要撫心自問:對於香港這個都市,我們想要賦予什麼內容?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近月離世,這城市帶給香港很大的啟發:新加坡是個彈丸之地,地方只有香港一半面積,人口比香港還要少——但它的發展已超越香港。身為以港為家的「香港仔」,我們真的很擔心香港的未來。在香港教育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香港政府一直很想把香港營造成為一個國際都會。有些人會認為,香港是一個全球城市(global city)。而談及全球城市,有一些國際的評比方法須要注意,香港近年跌級都是由於——這亦是我們都很擔心的——全球的國際化程度。目前香港有個大問題,就是趨向本土化的風氣。港人欣賞自己的文化、美食,又關注文化保育(例如天星碼頭事件),這都是很好的表現,證明我們熱愛這片土地。然而,這不代表我們要切割與世界連接的橋樑。長達150多年的英治時期,賦予了香港很獨特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環境,這些都是香港的寶藏。根據我的理解,內地很多朋友仍然覺得,香港對於國家未來發展,還有一些貢獻。因此,香港須要保持穩固的國際關係,跟外國多點交流。不過,近年這方面卻有倒退的情況。
跨地域學習經驗尤為重要
教資會(編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很重視本港大學的國際化發展。事實上,不止香港,亞洲鄰近城市乃至全球國際都會,大家都很重視國際化。觀乎有關大學的排名榜,無論是 TIMES 、QS、上海交大等,國際化的元素,都是其中很重要的指標。
我在香港教育學院有一項工作(編按:演講當天,莫家豪教授仍為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要到英國境內,與當地大學洽談合作事宜,目的為了幫肋學生爭取 dual degree (雙學位)課程。我認為香港學生不能只留在香港,這是不足夠的,要到外國看看。特別是修讀教育的學生,若然他們自身也缺乏國際視野,將來當上了教師,便難以為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所以跨地域的學習經驗尤其重要。
近年,英國正重新思考教育的內涵是什麼——全球就業。現在的情況,已不是我們以往理解的那一套,十年前,我們取笑新加坡的教育做得不夠好,現在換人家笑我們了。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排名,但排名的確帶來一些啟示。
綜觀全球高等教育,太平洋、亞洲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迅速。目前,有一種叫「跨境教育」的新模式,除了為本地學生提供教育外,還有一些跨國的課程。一個國際研究指出,亞洲學生很喜歡到歐美等地升學,而近年則冒起了一些國家,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成為了亞洲的教育樞紐。15年前,我們質疑新加坡土地細小,怎麼發展?但不要忘記,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領導之下,就是要發展為「東方的波士頓」。
國際化應包括東方文化
要成為國際都會,前提要有優秀的大學。如果香港要成為國際都會,維持全球競爭力,那不止要做金融中心,教育的樞紐角色也非常重要。大家看看紐約、倫敦,以及今天的新加坡,每座都是大學重鎮。大學為社會提供科研教育,對於商業和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近年,在全球各地方,我們都能看到韓國的學生,不只韓國,很多國家都會花錢讓學生到外國交流訓練。譬如中國,國家也提供了多項獎學金和助學金,讓學生到外地學習。當然,香港政府也有着力發展,但我們的步伐實在不如別人。事實上,在國際化這方面,我認為香港也下了不少工夫,但我要解釋一下,國際化並不等於西方化,也不等同於極端的美國化。很多人以為,把學生送到美國、歐洲就等於國際化,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香港教資會認為,除了西方文化,學生亦應增強對東方文化的理解,例如大中華地區、亞洲地區,這方面都要做些工夫,但在我們的課程裏會否受重視呢?
講者簡介(摘自嶺南大學網頁)
莫家豪教授,現任嶺南大學副校長,同時擔任比較政策講座教授。加入嶺南大學前,莫教授先後出任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以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及社會政策教授。在此之前,莫教授任職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擔任東亞研究講座教授及創辦東亞研究中心。
教育評議會20周年論壇演講錄(上)
下篇文章:莫家豪:教育的國際戰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