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分兩篇講述春秋時期越國名相范蠡的營商秘笈《陶朱商經》,以下為第一篇:
大陸電視劇《一代大商》裏講清朝開店的著名布莊瑞蚨祥的故事,內容雖真真假假,但其少東孟洛川於濟南壯大祖業,受恩師儒士李士鵬啟發以至於成的故事,的確十分動人。李士鵬把自己親注眉批的《論語》,交給了他作為營商「秘笈」,並在扉頁題上:「《陶朱商經》石中玉,《鬼谷兵法》璧有瑕。大商之道何處尋?半部《論語》治天下。」以提點他遇疑難此中尋。
鬼谷,是鬼谷子,一說是歸穀子(隱士),戰國時名將孫臏、龐涓之老師;陶朱,即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重復家園之越相范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指的是宋相趙普,以《論語》為治理天下「葵花寶典」。
《陶朱商經》是李士鵬所強調大商無算理據,究竟它包含了什麼秘訣呢?這就得從范蠡去溯究。范蠡(西元前536─448),春秋五霸時人,自號陶朱公,助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復國後,認為勾踐這個人長頸喙嘴,只可共難而不可共樂,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范蠡)以終;東漢傳係袁康、吳平合撰之《越絕書‧吳地記》亦說:「西施亡吳國後,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之師精於計算
范蠡有位精於計算的老師辛文子,一般叫他計然(研),民眾有口語說:「研,桑心筭(算)」,也就是粵諺「算死草(蓍草)」,數口精之謂也(桑心筭諧音商深算)。他與孔子弟子貢同一時代,曾向勾踐獻七策;東漢班固《漢書.貨殖列傳.范蠡(一)》說:「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之(至)陶(定陶,今之山東省荷澤市定陶),為陶朱公。」
計然説:「知鬥(戰鬥要來了則修備(戰備),時用則知物(在某個時候就需要知道某個時候需要的物資)。二則形成(知道時候與所需物資),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那麼,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情,就看得很清楚)。故歲在金(所以,若是干支紀年中,有金,如庚辛酉申的),穰(方位屬金的西方就豐收);水(干支紀年中,有水,如亥子壬癸的),毀(方位屬水的北方就歉收);木(干支紀年中,有木,如甲乙寅卯的),饑(方位屬木的東方就饑饉);火(干支紀年中,有火,如丙丁午巳的),旱(方位屬火的南方就乾旱)。[五行方位之説,土處中,同穰──因得物資會聚而豐盛。]旱則資舟(乾旱時就要未雨綢繆,準備船隻以備將來水災);水則資車(大水時同樣要未雨綢繆,預先準備好車馬,待乾旱時可以立刻運貨),物之理也(這是處理事物的方法)[第一策]。
六歲穰(一般而言,六年有一次豐收),六歲旱(六年有一次乾旱),十二歲一大饑(十二年就有一次大饑荒)。夫糶(販賣糧食),二十病農(農產品出售價格,若每斗售價低至二十錢,則價格太低了,農民就會受害[俗諺榖賤傷農]),九十病末(但農產品收購價格,若每斗高至九十錢,又價格太高了,末一手買家的商人,就準會蝕本)。末病則不出(商賈吃虧就會不現身市集買貨),農病則草不辟矣(農人蝕本,就不會去耕種)。上不過八十(收購價最高不高於八十錢一斗),下不減三十(出售價保障不低過三十錢一斗),則農末則利(農夫與商賈兩䝉其利),平糶齊物(糧食平價出售,平抑、調整其他物價),關市不乏(關稅收入和市場貨物供應都不匱乏),治國之道也[第二策]。積着之理(至若物資囤積、買賣的做法),務完物(應當務求完好牢靠),無息幣(沒有滯留而不用的資金)[第三策]。以物相貿易(以貨易貨之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易於腐敗的食物,要促銷不要久留),無敢居貴(切勿囤積以等待高價)[第四策]。論其有餘不足(研究貨物的過剩或短缺),則知貴賤(就會知道貨物價格的漲跌原因)。貴上極則反賤(若物價高到極點,就會跌價回落),賤下極則反貴(如果物價平到見底,價格就會反彈回升)[第五策]。
勾踐用計然之策富國
貴出如糞土(貨物價格高時,就如不惜如糞土一樣,極速清貨),賤收如珠玉(價格低時,就要如愛惜的珠玉一樣,趕快入貨)[第六策]。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貨物、資金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般川流不息)[第七策]。」
史書說,(勾踐取用其策)修之十年,國富;(國庫有了錢之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不怕犧牲),如渴得飲,遂報(報仇)強吳(打敗吳王夫差),觀兵中國,並稱五霸。
計然所說的,簡言之是逢(價)低買入,逢高賣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些文字內容,在《計然內經》、《國語.卷二十一.越語下》,都有相同記載。至於金年之説,尤指干支紀年中之有庚、辛者,如庚午、辛未。如清末王浚卿之《冷眼觀‧十六回》就有這樣寫法:「麻叔謀被開河副總管舉發,竟以金年金月,誅於煬帝未死之前。」
范蠡之所以選擇定陶定居,《貨殖傳》說:「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地利),諸侯四通(人和),貨物所交易也(貨暢其流)。乃治產積居(生產買賣,做生意),與時逐(適時買賣而得利)而不責於人(選摘可靠商家貿易,而商家沒有騙他)。故善治生者(做生意),能擇人而任時也(懂得選擇生意夥伴而明白時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發了三次大財),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先其德者也(有錢就樂善好拖,擔負企業社會責任)。
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則説得更明白:「范蠡浮海出齊(以避勾踐),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牛皮酒囊一個),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而嘆:『居家則放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陶(陶定),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通路,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做買賣生意),候時轉物(看準時機入貨出貨),逐什一之利(只賺10%)。居無何,則放貲累巨萬。」
司馬遷稱讚他説:「范蠡三遷,皆有榮名,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營商秘笈──《陶朱商經》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陶朱公理財十二訓》流傳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