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至2012年,當時《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一經簽訂,一片「狼來了」的哀嚎之聲響遍中國電影行業。確實,對於好萊塢這只在全球市場戰無不勝的「餓狼」,中國的電影人心中沒底。然而五年過去,中國電影非但沒有被好萊塢擊潰,反而成長為僅次於北美地區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達559.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5%;與此同時,國內電影銀幕數也在2017年突破5萬塊,超越美國居世界首位。
「擠泡沫」陣痛──自省、借鑑的良機
拋開一系列的亮眼成績,不應被忽略的是從2016年年中開始,瀰漫於中國電影產業中的一種焦慮情緒──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速在放緩:當年暑期檔的零票房增長、國慶檔票房同比下滑、2015年票房增幅48.7%的峰值難以為繼。從更廣的範圍而言,全球電影市場也在2016年前後進入瓶頸期:北美市場依然保持3%的微小增幅,亞洲其他國家電影市場動盪不已,歐洲電影市場持續低迷,南美市場也出現了萎縮。事實上,近些年互聯網的急速發展與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對傳統形式的電影創作構成殘酷威脅,世界各國概莫能外。
時間再退到2015年,《捉妖記》、《尋龍訣》、《港囧》、《夏洛特煩惱》、《煎餅俠》等「10億+」量級國產片的相繼公映,令「中國電影」這塊金字招牌的估值不斷躍升,吸引大量資本從其他領域湧入。有數據統計,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的併購事件,其中影視相關併購76起,涉及資本達2,000億元,佔比高達87%。
中國電影無疑已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熱點。然而進入2016年後,在優質影片供應不足、互聯網平台票價補貼力度減弱、一線城市影院逐漸飽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幅放緩在所難免。在《美人魚》、《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3》三部大片的助推下,2016年年初的春節檔曾僅7天便取得36億元超高票房,不僅使該檔期成為「史上最強春節檔」,更一舉佔據全球各國單周票房榜首;但全年整體卻「高開低走」──春節過後僅有《湄公河行動》、《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寒戰2》等少數幾部影片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績。影市低迷,讓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高速發展10餘年的中國電影產業從此進入了「拐點」。
《戰狼2》扭轉戰局,業界競爭轉向質量
恰與2016年相反,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增長在2017年呈現出先抑後揚的總體趨勢,在《戰狼2》的帶動下,暑期檔成為全年最大票倉。春節檔的《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等多部頗具市場號召力的影片同時上映,票房達到33.4億元,創歷史新高,但幾部熱門影片口碑普遍不佳,票房增長也有些後勁不足。在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裏,國產影片集體陷入低迷,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加勒比海盜5》等好萊塢大片瓜分。
直到暑期檔開始後,橫空出世的《戰狼2》瞬時扭轉了戰局,56.79億的票房奇蹟不僅令其成為短期內無法被超越的超級現象級影片,更憑藉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國產電影的票房增速。隨後國慶檔拉開大幕,《羞羞的鐵拳》、《追龍》、《英倫對決》等口碑不俗的國產影片表現出色,將10月影市票房總額推升至51.2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9.81%。而在賀歲檔中,《芳華》、《妖貓傳》等影片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中國電影從2015年增幅達48.7%的峰值到2016年的震盪,再到2017年的回暖,這中間經歷了「擠泡沫」的陣痛,也是難能可貴的考驗。這一過程之中,中國電影產業勢必淘汰一批劣質的創作,以及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投資和項目,更趨近於通過優質產品與觀眾建立良性互動關係的穩定階段。更為可貴的是,中國電影在連續10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已經培養了一大批常態化觀眾,看電影已成為大眾基本的文化消費模式。而隨着觀眾群體的不斷成熟,他們對中國電影提出了更高的審美期待,也提出了更新的創新要求,中國電影理應在多樣化、多類型的探索中,持續開拓創新。事實上,在大量資本湧入、推動市場快速膨脹之後,行業競爭的核心正在轉向電影產品本身的品質。
香港電影票房下滑,市場多元包容可借鑒
另據美國《綜藝》雜誌(Variety)報道,香港地區年度總票房從2016年開始已連續兩年下跌。2017年香港地區上映電影總數量從349部減少到331部;總票房2.37億美元,同比2016年下降4.8%。2017年香港本土電影票房前三的影片分別為《春嬌救志明》(388萬美元)、《拆彈專家》(327萬美元)和與內地合拍片《西遊伏妖篇》(304萬美元)。香港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相比2016年下降13%,而年度票房總榜則被好萊塢大片壟斷:迪士尼真人版《美女與野獸》以865萬美元排名第一;漫威影業的超級英雄電影緊隨其後:《蜘蛛俠:英雄歸來》845萬美元、《雷神3:諸神黃昏》662萬美元;福斯公司的《金剛狼3:殊死一戰》以495萬美元排在第十位。
2017年香港電影票房下滑,究其原因,一是大製作表現欠佳,沒有一部票房超過1,000萬美元;另外,香港觀眾與內地觀眾口味上的差異也是重要因素──《戰狼2》在香港只有不到100萬美元的票房,在內地以4.08億美元居年度外片榜首的《速度與激情8》在香港也只有600萬美元的進賬,差異值得深究。相對地,2015年的香港電影《可愛的你》在內地票房平平,卻在香港地區擊敗眾多好萊塢大片奪得票房冠軍。這樣一部主打溫情牌的小成本故事片在香港自2015年3月19日上映,映期達5個月之久,直到8月中旬才下線,如此超長檔期在內地市場即便是大片也不可想像。而在香港電影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此片唯一依靠的就是上佳的口碑,不僅證明品質才是決定電影票房的第一要素,更展示了香港電影市場的多元與包容,值得內地電影市場借鑒。
票房與文化融合成北上挑戰
對於香港導演來說,「北上」是貫穿近十年的關鍵詞。是單純地追求票房,還是擔負起促進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合的使命,則是擺在每個電影人面前的課題。陳可辛、許鞍華作為香港導演中的翹楚,在面對這一課題時的選擇各異,也極具代表性。
陳可辛在內地「試水」從有些不倫不類的歌舞片《如果‧愛》開始,到隨後的《投名狀》,再到後來頗受好評的《十月圍城》、《中國合夥人》,以及「失孤題材」的《親愛的》,他對內地觀眾的觀看心理愈來愈熟悉。對主流題材的敏感、對通俗電影拍攝手法的使用以及大牌演員的加盟,使得陳可辛成為最適應內地環境的導演。
而相較於票房超過3億元的《親愛的》,導演許鞍華的《黃金時代》票房僅有5,140萬元;不僅說明其主張的人文理念與內地觀眾不相匹配,也有定位上的失誤──把《桃姐》式的文藝片按照商業大片來運作,是後來者值得借鑒的一個教訓。2017年,許鞍華繼續探索的腳步,拍攝了「港式主旋律」影片《明月幾時有》,借抗日戰爭期間一群小人物為保家衛國義不容辭,彰顯亂世之中人們自我犧牲的無畏,其筆觸仍溫婉細膩,人文關懷也一以貫之,並榮獲2018年初頒發的第24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影片獎;可惜的是,其在內地市場仍未打破「高評價低票房」的魔咒。
台灣本土電影紀錄片處理到位
與香港相仿,近幾年佔據台灣電影市場前十位的幾乎都是好萊塢大片;而台灣本土電影則同樣保持着創作觸覺的新鮮與豐富。一舉摘得第24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導演獎的台灣導演張艾嘉,其獲獎作品《相愛相親》憑藉細膩的情感處理,拍出生活的別樣質感:將不同世代的男女婚戀、女性處境化作瑣碎日常中一幕幕無驚有喜的短劇,於平凡中又暗藏細節的力量;而在一直被視為台灣電影風向標的金馬影展中,2017年摘得最佳影片獎的台灣影片《血觀音》糅合家族鬥爭與政治陰謀,將華語電影一直以來的弱項懸疑題材處理得深入精到。
紀錄片方面,台灣電影人則一直堅持用「小切口」表現「大命題」──在2017年代表台灣地區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常對話》中,導演黃惠偵以一台手持攝影機,對着她的「同志」母親,展開一場又一場對談,盤旋在高空的鏡頭最終被拉回平等的視角──儘管切口很小,但透過這部家庭紀錄片,由個體生命經驗所帶來的反思,卻牽引出值得整體社會關注與思索的力量。
主旋律突破不斷,敘事擺脫生硬說教
2016年,由博納影業出品的影片《湄公河行動》取得了11.8億元的票房成績,一舉創造了國產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及觀影人次紀錄。其成功可歸結為精彩的視覺呈現、創新的藝術表達與商業化的包裝手段。對於「主旋律」這一概念,很多人尚存有誤解。事實上,一切弘揚真善美的作品都可被歸為「主旋律」;而無論是早年的《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還是近年的《逃離德黑蘭》、《血戰鋼鋸嶺》,太多部好萊塢電影已經證明,「主旋律」非但與商業性毫不矛盾,反而因其普適價值而具備成為商業大片的諸多條件。2017年國產主旋律大片《戰狼2》,這部吳京自編、自導、自演的軍事動作片自建軍90周年前夕上映,連續創造多項票房紀錄:國產電影單日票房紀錄4.26億;累計56.8億票房登頂中國電影歷史票房紀錄冠軍;全球電影票房前100名中唯一一部亞洲電影;2017年全球電影總票房排行榜第5位。
儘管可遇不可求的天時、地利與人和使得《戰狼2》的成功存在一定偶然性因素,但它必然為未來的主旋律影片從創作上提供了借鑒──敘事擺脫機械的生硬說教,人物走向能令觀眾保持高度共振;從硬件水準來說,其在前期劇本、特效製作、拍攝技術上也都有長足進步──《戰狼2》的熱賣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意義,不僅僅是讓2017年的成績單更漂亮,也顯出中國觀眾巨大的消費潛力,更走出「主旋律電影+國際化製作水準」的大片新路。
類型片發展蓬勃,創作維度得以拓闊
整體增速放緩,中國電影卻從2016年開始,在類型片上不斷取得突破。《美人魚》將本是華語片弱項的科幻元素與喜劇元素巧妙融合,加上導演周星馳的「金字招牌」,一舉創造了令人驚訝的票房奇蹟;張藝謀的《長城》以豪華陣容、巨額投資和好萊塢製作的姿態登場,儘管褒貶不一,但好萊塢大片運作模式的背後,是對東方市場的示好和對東西方觀眾的擁抱;《我不是潘金蓮》與《驢得水》遠離曾經一度霸佔華語電影銀幕的爆笑喜劇路線,憑藉對現實的精到表現和黑色幽默手法贏得了觀眾的口碑;充滿文藝氣質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彰顯導演程耳強烈的個人氣質,以冷峻的風格拓展了華語黑幫片的可能性;《寒戰2》脫出港式警匪片的舊有窠臼,在延續上一部政治劇情片路線的同時,進一步展示了人性的深邃與復雜;《大魚海棠》則以實驗式的手法嘗試為國產動畫電影尋找更多、更不尋常的表達方式。
2017年,在《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金剛:骷髏島》等好萊塢大片的擠壓之下,國產商業類型片向前探索的腳步依舊快速。喜劇片《羞羞的鐵拳》把「開心麻花」的品牌優勢發揮到極致,將喜劇、動作、勵志、愛情等元素熔為一爐,票房出人意料地達到22億元,一舉超越珠玉在前的《夏洛特煩惱》;展現大時代背景中普通人命運的《芳華》,憑藉別具年代質感的敘事與影像吸引了很多觀眾,也彰顯了導演馮小剛的創作野心與藝術創新;動作喜劇片《功夫瑜伽》延續了成龍電影的一貫特色,在精彩的打鬥之餘抖出不少笑料,輔之印度的異域風情,以17.4億元的票房稱霸2017年春節檔;周星馳繼《美人魚》後,與徐克聯手打造的魔幻喜劇片《西遊伏妖篇》在視覺特效層面創造了華語電影的新高峰,取得16.5億元的票房佳績;《追龍》一掃導演王晶近年來在創作上的低迷,以史詩式的敘事手法,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黑白兩道的興衰,堪稱近年來華語犯罪片的代表作;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的《嫌疑人X的獻身》在遵循原著故事主線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中國化改編,4億元的票房給不少欲嘗試推理題材的電影人提振了信心;《繡春刀2:修羅戰場》保留了前作冷峻陰鬱的風格,在懸念的設置、敘事的流暢性方面則更進一步,拓展了華語武俠片的創作維度;《大護法》更是完全跳出國產動畫電影普遍低幼化的條框,以寓言式的創作手法,講述關於慾望與陰謀的故事,可算是比《大魚海棠》邁出了更加大膽的一步。
熱門IP改編不再是票房保證
與此同時,在前些年中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時期,投資、明星、宣發等主觀層面元素往往是影響電影票房增量的主因,「大IP+小鮮肉」一度成為博取高票房的標配。然而,在資本急功近利心態的影響下,中國電影市場產出了一批口碑欠佳的撈錢之作,口碑與票房倒掛的現象成為常態,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觀眾對國產電影的品牌信任度。這種狀況也在近兩年發生了扭轉,《盜墓筆記》、《致青春2》、《爵跡》、《大話西遊3》、《封神傳奇》等IP電影的票房均未達到預期,可見隨着市場的完善和觀眾的成熟,熱門IP改編已非靈丹妙藥,缺乏故事性、創意性和思想深度的IP電影再難獲得大眾認可。與之相對應,在2017年的高票房國產電影中,從《戰狼2》到《羞羞的鐵拳》,從《芳華》到《追龍》,口碑都處於良好到優秀的區間。這說明當下觀眾對電影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立在「粉絲經濟」基礎之上的撈錢策略正在逐漸失效,觀眾更願意為高品質、好口碑的影片買單。這對於正處在發展黃金期的中國電影行業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因為只有理性觀影的觀眾愈來愈多、觀眾對電影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中國電影的整體水準才能取得進步。
文藝片春天可待,紀錄片脫離邊緣化
除去主流商業片之外,還有一批小成本文藝片因為好口碑而引發了廣泛關注。製作成本僅為50萬元的《路邊野餐》、斬獲柏林電影節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的《長江圖》、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八月》正是其中的代表。與此同時,在曾經的文藝片主力軍「第六代」導演的創作逐漸轉型的當下,畢贛、張大磊等一批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導演繼續通過文藝片,探索電影藝術的前沿與邊界。2017年,表現倖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二十二》,在真誠的創作態度和嚴謹的創作手法之上,借助新興的眾籌方式,票房達到1.7億元,成為首部票房破億元的紀錄電影。
一直以來,紀錄片在內地電影市場都處於十分邊緣化的位置,不僅票房低排片少,觀眾的關注度也不高。2017年的紀錄片有上揚的趨勢,《地球:神奇的一天》和《重返.狼群》這兩部收穫好口碑的紀錄片,也分別獲得了4,547萬和3,293萬的票房;張揚執導的《岡仁波齊》是一部講述藏族同胞朝聖的文藝片,依靠優異的品質與口碑的發酵取得近億元票房,證明了優質文藝片未來的市場前景將愈發光明;除此之外,野外生存探險題材影片《七十七天》和表現未成年少女性侵題材的影片《嘉年華》,同樣獲得了關注與口碑。
網絡電影、放映聯盟有望帶來電影多元化
值得一提的還有,成績不甚理想的中國電影市場在2016年依舊吸引了大量互聯網公司競相入局──騰訊影業、企鵝影業、阿里影業等互聯網影視公司開始發力影視布局,在資本的加持下與傳統影視公司分庭抗禮;愛奇藝、優酷土豆等視頻平台也逐步轉移內容陣地至自製網絡大電影,新媒體平台生產內容能力優勢漸顯。然而與2015年類似,囿於電影行業「入局容易入行難」的特色,互聯網企業投資的諸多影片仍未獲得太大的市場份額。
另外,由於2017年開始票房統計演算法的變更,網絡購票時產生的電商服務費也被統計在票房中,每張票3至5元不等。對於單片來說,包含服務費的「綜合票房」,數字必然會更高更好看,但對於和片方影院實際利益有關的「分賬票房」,其實並沒有太多影響。票房不夠,「服務費」來湊,可謂2017年獨有的產業新現象。如此數額龐大的電商服務費,同時意味着網絡購票日漸成熟──電商網售平均佔比高達81%,也就是已有八成觀眾會選擇電商網售購票。平台方面,貓眼和微影在2017年宣布合併,淘票票與百度糯米競爭激烈,2018年勢必迎來新一輪市場洗牌。
至於放映環節,2016年5月,製片人方勵為求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排片而含淚下跪的事件,曾讓人們感喟國產文藝片在夾縫中難以生存。當年10月,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華夏、上海暖流、萬達院線、百老匯、微影時代等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影廳作為試驗點,保證每天至少放映3場、每周至少保證10個黃金場次放映文藝片,則讓更多人看到了影院差異化經營、逐步打破電影市場同質化競爭格局、滿足不同觀眾個性化觀影需求的可能。
原刊於《東方財經雜誌》微信公眾號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與煩惱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芳華為誰綻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與煩惱(二之一)
火爆背後有隱憂,博弈尚未見分曉──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與煩惱(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