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被邀請到杭州良渚文化村,參加第二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同時以「自然課程設計」為題,分享我在這方面的心得。杭州,是我20多年前第一個背包遊的地方。那年,我在工廠裏打工,賺了第一筆1500元的工資,便和三位中學同學,一起來杭州遊玩。重遊此地,倍感親切。重遊舊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把把黃傘似的銀杏葉,散落在地上,和人工化的草地,形成一道自然又美麗的風景。那鮮明的黃色,令人回想去年那驚天動地的運動標語「毋忘初衷」。不期然,我彎身,撿起其中較美麗的銀杏葉,夾在書上,帶回香港,送給我在香港的好友。
來自中國各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者,一起來到這裏,探索自然教育的未來和方向。盛大的開幕禮,請來多位嘉賓,包括台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的作者),接近1000人在大會禮堂,參與這開幕盛典,大家期待著,在這裏能交流、學習,分享一切有關自然教育的東西。
三天的交流,認識了各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者,他們總是謙虛地學習,渴求自然教育的資訊,他們會互相交換微訊號。這手機程式的應用多,在分組論壇裏,主持讀出一組數字的群組編號,立刻便有上百人加入,很快大家便會在群組上,用微訊代替紙張,把問題通過這手機軟件,傳送到演講嘉賓手上的手機上。透過這群組,也可以互相交流資訊,能快速交流資訊。我也聽說在國內的親友,現在學校通告都是用手機傳送給家長,而軟件更新速度之快,迫得她不得不替換新的手機,否則便無法應用,收通告及學習的資訊,便有困難。可見,國內手機應用之廣泛,手機科技的應用速度之快,著實是緊貼國際大勢。然而,我們的祖國,何時又能成為一個民主強國?
回說論壇,三位主講者,均表示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在於讓孩子明白及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愛。然而社會發展愈發保守,城市發展便愈把人和自然分割,記得林超英以很有趣的方式表達這種分割現象,他說:「城市人每天都是活在四面牆裏。」確實,在家如是,很多出門便要經過商場,上班上學路上乘公車汽車校巴,也被車箱四面包圍,更不用說白天整天,都是窩在辦公室或課室裏工作上課。甚至,連往乘車的路上也是天橋或隧道,下雨天也不用打傘,抬頭連一片天也看不到,長期在冷氣房間度過一生,四時變化也不察覺。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的作者表示,因為責任和愈趨保守的法例,加上大型房苑在管理及保安的需要,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責任和危險,成人把孩子過去那片自然又自由的樂土,間接或直接消除掉。換回來的,只是一個受控制的人工遊樂場,令孩子失去和自然產生聯繫可能性。加上資訊科技發達,電子遊戲及電子學習發展迅速,孩子可以一整天,躲在舒適的家裏玩樂和學習,跟本不用離開那溫暖的屋簷下。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認為,要讓孩子在自然重新產生連結,最重要是帶孩子到自然裏玩,在大自然中爬樹、追逐、玩泥巴、探險等,在遊戲中認識大自然。要在孩子的生活中,保留美好自然的回憶,讓孩子能懂得欣賞自然的美,重拾人與自然的連結。
我要負責在一個分組論壇,分享自然教程設計,我是排在最後的一位講者,前面三人都解釋了,孩子為何要在自然中學習,也說明了很多設計課程的重點。我則認為人與自然的連結固然重要,人與人的連結也不能忽略,在推廣情意自然教育的經驗中,直接體驗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參與論壇這兩天,我們都聽了很多理論、經驗和故事,我們看了很多簡報和短片,認識很多默默耕耘的自然教育工作者,但就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於是,為了提振大家的精神,也希望來自全國各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者,能有更多交流機會,在分享的主題以前,我請大家和旁邊的朋友握握手,然後互相分享的在自然裏深刻的體驗;再來,是和另一人互相擁抱,分享一種和自己相似的動物。會場立刻熱鬧起來,在場百多人熱烈地分享。握手擁抱,是要打破身體的界限,增進人互相連結的可能,促進人與人的溝通。
最後一天,大家齊集一起,在主持帶領下,分組討論在實踐自然教育中的痛與夢,困難和希望。困難的,有法規不完善、資金不完備、人材不足、缺乏經驗等。希望的,是越來越多人重視自然教育,加入自然教育的人及機構逐年增加,環境破壞,也讓更多人了解保護自然的重要。最後,大家分享未來一年,解決困難的可行方案。
論壇舉行三天,我住宿的青年旅舍,是大量論壇參與者入住的地方。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大廳上交流、討論和分享。不論場內或場外,我也能感受到大家努力學習的熱情,大家不分你我,願意分享自己所知所想,希望能把經驗和觀念,帶回自己的工作上。而我,也因此而認識了很多國內的朋友,打開對國內自然教育現況的了解和想像。
然而,我發現,大家對自然教育的理解,真是各有不同,有人會說是科普教育,有人會說因為保育物種需要,要教育人們環保,也有人說是自然解說,生態導賞,亦有人會說是冒險教育,是戶外探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像自然學校提倡的情意自然教育,從體驗中學習的機構,實在少之又少。那一刻,我希望,能把情意自然教育推廣到祖國,那會是多麼美好的事呢!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