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花蓮市的林先生,今年70歲,在朋友眼中是一位很重視養生的長者,不僅日常三餐飲食、生活作息正常,更有固定運動的習慣。對他來說,罹患胰臟癌時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直到2月間農曆新年過後,三五好友相約幫太極拳老師過生日,幾個朋友覺得他瘦很多,便建議他去醫院做個檢查。
另一方面,林先生也覺得自己有比往常容易拉肚子的症狀,便到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就醫檢查,結果一掃超音波,先是發現他的膽管有阻塞,進而抽血檢查,癌症指數偏高,確診胰臟癌後,便轉由我接手後續的手術治療。
癌中之王
談到胰臟癌,許多人會想到前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而死於胰臟癌的名人還包括世界男高音帕華洛帝(Pavarotti)、台灣的音樂人梁弘志、洪一峰、資深媒體人傅達仁……,以及台灣醫界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自費買船、學開船,到離島行醫的侯武忠醫師,他們幾乎都是在發現罹患胰臟癌後一年左右就撒手人寰。
儘管肺癌和肝癌的死亡率較高,但胰臟位在後腹腔,發生病變的時候,因症狀不是很明顯,時常會被忽略,往往等到病人意識到疼痛就醫時,癌細胞大多已侵犯到胰臟鄰近器官,胰臟癌已發展到晚期,也因此約有八、九成的胰臟癌病人,發現時已無法手術治療;五年的存活率低於5%,可以說是預後最差的癌症;因而被稱為「癌中之王」。
胰臟癌約有七成好發在胰頭部,二成在胰臟體部,一成在尾部。在治療上,化學治療是晚期胰臟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如果胰臟癌尚能接受手術時,醫師都會建議病人以手術治療為優先,這是存活的最佳機會。如果是胰頭癌,手術方式較複雜,通常是採用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
自1935年以來,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一直是治療胰頭腫瘤、膽管中下段、壺腹部,與十二指腸腫瘤的標準術式;切除臟器包括胰臟頭部十二指腸、肝外膽管、部分的胃與小腸等器官,甚至還需要做血管的切除與吻合,在切除後仍需進行精密且複雜的重建手術,包括胰腸、膽腸與胃腸吻合,是手術成敗的關鍵,許多醫界前輩更以「天下第一吻」來形容胰臟吻合的高困難度與重要性。
現代外科聖母峰
由於傳統開腹手術,傷口大、風險高,術後併發症多;為了降低手術風險,約自兩年前,我開始以腹腔鏡做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這項被喻為「現代外科聖母峰」的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hipple Operation),目前在台灣只有少數醫院成功開展這項手術幫助病人。腹腔鏡手術相比傳統開腹手術有着許多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減輕術後發炎反應,對病人免疫力的影響更小。
執行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透過腹腔鏡五到十倍的放大視野有利於重要組織器官的辨識,即使是位在腹腔深處的胰臟,且可更清晰的裸露血管,在清除淋巴腺與周圍結締組織及減少術中出血等方面,更勝於傳統開腹手術;因為傷口小,出血少,感染風險低,也大大縮短病人復原的時間。
林先生在手術後第二天,就自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了,而且傷口竟然一點都不痛。他還讚美我們團隊把他照顧得很好,從頭到尾的治療都很仔細,一開始先解決他的膽管阻塞問題,等身體狀況穩定之後,接着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胰臟腫瘤。他當時聽說這個刀很難,要開很久,還有點小擔心,沒想到只住了一天加護病房後就跟沒事了一樣,現在健走運動也都不會喘,感覺又重新活過來了。
胰臟癌致病原因仍不明
胰臟癌的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明,有胰臟癌家族史、吸煙、酗酒、習慣高脂飲食、曾患有慢性胰臟炎,都是可能的風險因子。另外,某些洗衣廠或石油相關化學藥品廠的工作人員也較容易得到胰臟癌。糖尿病人罹患胰臟癌的人數也較多,林先生也一直在新陳代謝科追蹤治療控制血糖。
早期胰臟癌是沒有症狀的,而是隨着腫瘤漸漸擴大,才會依照腫瘤形成時在胰臟的部位變化,陸續出現上腹悶脹或疼痛、背痛、嘔吐感、胃口變差、體重減輕,黃疸或腹瀉等症狀。儘管胰臟癌好發年齡在60、70歲,一般來說年紀超過40歲,出現類似上述症狀且不明原因時,最好盡快到醫院腸胃肝膽科釐清病因。
若確診為胰臟癌,及早介入治療,有助於減少病苦,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另外,也建議民眾平日少糖、少油、少鹽、高纖維質飲食,不僅可以防治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再加上遠離菸和酒,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是時下健康的生活型態也是防癌的不變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