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乾燥又寒冷的天氣最容易引起皮膚發炎、乾燥和痕癢症狀,面部嫩滑皮膚更是首當其衝,徹底淪陷,尤其疫情以來,天天戴口罩而引致的「口罩皮炎」,更是無數人的噩夢,很多美女、俊男的美美雙眼之下,最怕就是揭開口罩後,露出一張「爛面和爛口」,實在慘不忍睹!
如果本身已經有口周皮炎的患者,天天戴口罩,往往會加重病情,更是令人寢食難安,痛苦又無奈!就算用盡很多名貴護膚品和護唇膏,仍然效果欠佳,有口難言!面子有關,不想失禮人,很多人千方百計想修復「爛面或爛口」,不惜花掉大量金錢,遍尋名醫或昂貴護膚品,只因想做個「有頭有面」之人!
口周皮炎反映脾胃功能失調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中醫稱之為 「口周濕瘡」,臨床主要症狀以口周圍皮膚出現紅斑、丘疹、鱗屑的發炎性皮膚病。口唇周圍有一狹窄皮膚不受累,好發於25-45歲的青中年女性。此病也稱為嘴邊瘡、唇繭、口周酒渣鼻、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綜合症等。並伴有輕度刺激或燒灼感,有時伴有瘙癢。皮損一般持續數年,甚至十幾年。病情可周期性發作,日光、飲酒、進熱食、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
中醫認為「有之於內,形之於外」,口周皮炎與脾胃消化系統病變的關係密切。《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可見食欲不振,口淡乏味;脾虛生濕,則可見納呆、口膩、口甜;脾經有熱,則易生瘡、口糜之症。口周皮炎的病因主要是偏食辛辣或油膩之品,致使脾胃濕熱內蘊,循經上擾而成或肺脾內鬱熱邪,複感風邪外襲,阻於肌膚所致。
西醫治療口周皮炎一般多採取消炎藥、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往往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副作用多,不能長期使用。但此病臨床容易反復發作,治療必須尋找發病根源而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中醫「內外兼治」安全有效
中醫治療口周皮炎採取「內調外養,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主要以清熱祛濕,祛風涼血,後期要健脾滋陰,配合外用藥「黃金消炎止癢油」(診所自配);加上忌口和針刺穴位等方法,能使口周皮膚恢復健康狀態!
中醫治療口周皮炎(口周濕瘡)主要採取內外兼治的方法,臨床內治的辦證治療分兩型:
一、脾肺鬱熱
主症:口周可見大小不等的紅色丘疹、丘皰疹,甚則還伴有少許膿皰,呈密集分布,伴有口乾喜飲,大便乾燥,舌質紅,苔少,脈數。
治法:宣肺清脾,涼血止癢。
方藥:瀉白散加減。(桑白皮、地骨皮、炒山梔、黃芩、金銀花、生地、赤芍、生大黃等加減)
二、脾胃濕熱燥火
主症:口唇四周連續不斷地出現丘疹、膿皰和不易消退的紅斑,糠秕狀鱗屑脫落之後又生,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清脾瀉火,化濕清熱。
方藥:瀉黃散加減。(黃芩、生地、黃連、升麻、防風、炒山梔、蒲公英、連翹、浙貝母、玄參、赤芍、白蒺藜、雞蛋花、槐花、生薏仁、皂角刺、甘草等加減)。
防止爛面爛口 應該及早預防
口周皮炎不單純是皮膚的問題,人體內在臟腑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脾胃都是通過皮膚症狀提醒我們應該盡早治療。日常預防方法包括:少吃辛辣刺激,油脂厚膩和甜味食物;多吃纖維豐富的五穀雜糧和新鮮時令蔬菜水果;生活規律,按時作息,避免精神過度緊張;避免日曬,保持大便通暢。
法國諺語說:“you are what you eat” ,吃進去的食物終將變成你/妳現在的模樣。從今天起「管住嘴,邁開腿」是非常有效預防「爛面和爛口」的好方法,做回有「體面」的人!
建議食療
一、祛濕止癢五花茶
材料:金銀花15克、野菊花10克、槐花10克、雞蛋花10克、木棉花10克、玄參15克、赤芍10克、白蒺藜10克。
方法:先將所有材料沖洗後加入適量冷水浸泡10分鐘,大火煮開後調小火繼續煎煮30分鐘,分數次飲用。也可以取少量藥液放涼後,外敷面部口周炎症部位。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止癢。適合面部口周有皮膚油脂分泌多,潮紅腫痛炎症等脾胃肝膽有濕熱者。
注意:小兒、孕婦或脾胃虛寒者慎用。
二、枇杷清肺祛濕湯
材料:新鮮枇杷葉50克(乾品10克)、北杏仁15克、龍皇杏(或南杏)15克、生薏米30克、無花果3粒、茯苓20克、粟米1條(或粟米芯60克)、小紅蘿蔔1條、豬瘦肉半斤、蜜棗2粒、廣陳皮1個。
方法:先將所有材料沖洗後,加入適量熱水進煲內;大火煮開後調小火煲1.5小時,最後加入適量生鹽調味飲用。
功效:清熱潤肺,祛濕利水,潤腸通便。適合面部皮膚油膩、潮紅炎症,肺胃肝膽濕熱症狀者;或脫皮乾癢,口氣臭、大便秘結者。
注意:小兒、孕婦或脾胃虛寒者慎用。
附註:以上食療建議純粹屬於個人經驗,患者最好徵詢中醫後服用為佳!
原刊於《紫荊養生》,原題〈脾胃濕熱引發口周皮炎〉,經作者修改及補充後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