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藍圖中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國家於今年2月18日頒布《規劃綱要》,標誌着大灣區建設邁上新台階。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認為,香港是大灣區內最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更享有「一國兩制」的優勢。不過,面對反修例運動的影響,港人對內地深感抗拒。政府如何處理推廣大灣區的工作?
交通便利發展潛力高 市場具吸引力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省九個城市和港澳特區組成,地方面積達560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0萬,生產總值達16000億美元。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大,開放潛力高。
現時大灣區已有高鐵、港珠澳大橋,為香港帶來不少便利,香港坐高鐵去肇慶只需80分鐘。隨着蓮塘香園圍口岸開通,深中通道將於2024年落成,未來五至十年的地區交通將更為便利。「你可以看到的是交通基建的改善,距離縮短後,發展空間大大增加。你想像將來如果在大灣區生活、工作,甚至退休的選擇多了。」
聶德權認為在大灣區創業吸引力較大。「在內地城市,當你有很多產品的概念,如果能轉化成產品,又能照顧市場需要,你的發展空間很大,因為大灣區是超過7000萬人口的市場。對於有興趣創業的年輕人,無疑很有吸引力。」
大灣區有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提供相關政策和措施,過來人分享創業過程和市場情況。廣東省政府提供補貼和津貼,減低創業初期的難度。政府也提供人才公寓,解決創業者住宿問題。2019年5月,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等地建立十個創業基地,往後會更多。香港設有青年發展基金,資助內地創業人士。
「大灣區創業優勢互補的特色明顯,透過香港的大學科研力量,再加上科研意念轉化成具體的生產,透過內地基地的產業鏈,接連起來。如果創科方面發展更大時,年輕人就業空間更大。」
香港一國兩制 可優勢互補
聶德權認為大灣區最大特色是兼備內地和香港的制度。要發揮灣區的潛力,就是要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經濟、法律、社會制度,並與內地制度互相結合,優勢互補。「如果一國兩制實踐得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能發揮出來。」
大灣區政策下,一國會否凌駕兩制?聶德權回應,香港在一國兩制制度下,一國永遠是基礎,但大灣區給予新的空間和選擇,與一國兩制沒有牴觸。他認為現時香港在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司法獨立都有優勢,需要繼續發揮、鞏固和提升。
聶德權表示,大灣區發展對香港來說,有兩個好處。第一,促進經濟產業發展。內地有龐大市場,有製造基地,加上香港的科研實力和專業服務,兩者優勢能發揮。在一國兩制前提下,這樣發展方式,並沒有障礙,更能發揮經濟產業優勢。
第二,大灣區發展給香港人有一個更大的生活和發展空間。年輕人在內地創業和創新方面,有很多發展的機會。「對於有興趣,有很多新念頭的年輕人,可將念頭轉化成生意,有龐大的內地市場發揮。」
反修例爭議無阻大灣區政策
聶德權表示,政策工作從來沒有停頓過,不會因為現時氣氛和社會情況而停下來。「我們的工作重點裏,在任何領域上,持久推出新的政策,這工作一直沒有停頓過。」
政府一直做好政策突破和創新,為港人製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抓緊國家發展的機遇。「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做好政策的創新和突破,讓大家有一個好環境方便去讀書、工作、創業、生活、退休、吃喝玩樂。另一方面,如何發揮好兩地不同制度的優勢,令整個灣區經濟發展更加蓬勃,就業選擇更多元化。」
特區政府一直向中央政府爭取一些便利港人措施,給他們未來生活和發展空間。例如在香港開設內地銀行戶口、流動支付戶口。今年底港人用回鄉證在內地享用醫療、教育、社保、金融、運輸等服務。
籲年輕人到內地親身經歷
從反修例運動爆發至今,聶德權認為,很多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可能存在負面的印象,事實上愈來愈多年輕人在內地讀書和尋求發展的機會。隨着交通基建的方便,與大灣區的往來愈來愈多。希望他們願意以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內地的發展情況。
「對年輕人要有耐性,希望他們保持開放的態度。每一個人會對內地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源於經歷、成長背景、所接觸的資訊,但我覺得最實際的方法是親自去內地走過、聽過、傾過,這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聶德權曾駐京兩年,他認為相比單方面接觸資訊,到當地生活過的體會深很多。他建議香港中小學與大灣區姊妹學校結盟,或在內地做義務工作,加深國家的認識。他建議大學生在內地企業實習,在工作和生活上與當地人交往,對國家有更深刻了解。
「我們最重要是向任何人提供機會,包括年輕人,如果願意到內地走走或者做實習,了解情況,讓自己能掌握第一手資訊,他們或會有全面的看法。國家地方這麼大,人口這麼多,面對的問題和挑戰非常大。要全面地看,得出的結論和考慮或許會不同。」
很多香港人的故鄉都是大灣區城市,從前鄉土觀念濃厚,經常回鄉過節祭祖,但近年淡薄了,政府如何喚起鄉土精神?聶德權認為新一代鄉土觀念比過去薄弱得多,用鄉土觀念推廣大灣區較困難。但政府可透過大灣區不同城市的文化、歷史、廣東話傳統、新潮去處等,更能吸引年輕人。「不同的人有不同興趣,只要多接觸多走動,就會對大灣區有感受。」
香港的年輕人是否要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聶德權認為是個人的選擇,不會人人都如此。「香港也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我們透過人才培訓、專業知識,發揮制度優勢,令香港經濟社會民生各方面有改進。對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幫助,這就是雙贏的局面。」
提供好環境留着人才
有人擔心粵港澳大灣區會否淘空香港,令香港人才流失。聶德權覺得從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來看,人才基本上是流動的,哪裏有發展的機會,人就會去這個地方。「香港如果有一個平靜的環境,便利的營商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自然會吸引人才。」
每年香港的大學培訓很多畢業生。我們年輕人面對大灣區的發展,面對國際上的競爭,最重要是了解和認識香港本身制度。我們對國家發展情況和國際動向,也需要掌握及了解。他認為不同專業領域要提升服務水平,吸引和培訓更多人才。「香港培養不到好人才,留不住了好人才,有好的硬件和發展都會受到限制。」
香港認識自身優勢 無懼深圳競爭
2019年8月18日,中央政府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對香港有何啟示?聶德權回應,深圳一直以來改革開放40年裏變化很大,城市未來發展很有規劃。深圳成為先行示範區,並非突然的事。新政策勾劃出未來發展的方向,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聶德權指出深港合作創科發展、金融服務、專業服務領域相當突出。他認為每個城市都要自己發展的特色,應循着「大家一起做大個餅」的角度發展,互補優勢。
香港面對深圳強勁的對手,如何急起直追?聶德權認為,最重要是大家要認識清楚各自的優勢。香港角色功能定位,要掌握清楚。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商業中心、航運中心、航空樞紐、專業服務、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法治、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司法獨立有優勢,好好保護和鞏固。「每個城市之間的競爭永遠存在,只要是良性競爭,我們從來都不應害怕,應各自努力。競爭應該成為動力。」
未來政策重視創新科技發展
聶德權指出大灣區未來發展有三方面:市場化,發揮市場功能;法治化,按照法律制度,製造好的營商環境;國際化,加強國際聯繫。
今年2月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重視創新科技、金融服務、青年發展。發展綱要裏整整一章論述生態環境,怎樣在大灣區裏做好環境保護、生態保育、運用新能源發展。特區政府在環境局牽頭下做一個整全的發展規劃,與廣東省和中央相關部委協調,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
在基礎建設上,去年高鐵連接香港,港珠澳大橋開通,未來蓮塘香園圍口岸將會開通,基建設施相繼落成。日後怎樣在使用上更為便利和流通。「我相信未來香港車透過港珠澳大橋去內地會更方便,通關更為簡化。」同時政府正策劃配套設施,改善當地的醫療和教育。
金融服務領域上,現時跨境金融互通已有基礎,未來繼續發展。如何促進跨境資金流動,方便香港市民在內地生活。保險行業上,正在研究在大灣區內建立售後服務中心,方便支援灣區人士,有利行業發展。
專業服務領域,特別是法律服務。在深圳前海有很多法律服務實施先行先試模式。最近律政司與內地在律師事務合作上有新的政策,方便香港法律界在深圳發展。
創新科技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發展的一環。聶德權表示,政府在創科發展方面,各方面投資超過1000億元。現時港深創新科技園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約0.87平方公里。
最近廣東省科研資金過河給香港科技大學使用。中科院兩個屬下機構在香港科學園落戶,一個是醫療機構,另一個機構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設立兩個創新科技平台。香港將成立「大灣區院士聯盟」,推動區內的兩院院士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裏,香港的科研研究,配合內地生產和市場,幾方面的結合與發展的潛力,更應用好這些機會,好好發展。」
聶德權簡介
2017年7月1日出仼第五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及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行政碩士學位。他亦曾於英國牛津大學和國家行政學院進修。1986年8月加入香港政府政務職系,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工作,包括前政務總署、前副布政司辦公室、前工商科、前財政科、前公務員事務科、前貿易署、行政長官辦公室、前衞生及福利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及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他於2009年8月出任社會福利署署長,2013年6月出任政務司司長私人辦公室專員(特別職務),2014年2月出任政府新聞處處長,2016年7月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衞生)。
灼見名家重量級活動浪接浪,繼灼見名家五周年論壇後,本社第二屆財經峰會將於2020年1月8日舉行。第二屆財經峰會將是香港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現正接受峰會贊助、認購宴席及場刊廣告,查詢請致電2818 3638或電郵francalee@master-insight.com。